新疆山黧豆

更新时间:2023-11-29 00:57

新疆山黧豆(学名:Lathyrus gmelinii (Fisch.) Fritsch)是豆科、山黧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圆柱状,具纵沟,无毛。托叶半箭形,下面裂片具齿,植株上部的较狭;叶轴末端具针刺;小叶3-4对,卵形、长卵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偶到披针形,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腋生总状花序长于叶,有花7-12朵,无毛;花萼钟状,萼齿不等;花杏黄色;子房线形,无毛。荚果线形,棕褐色。种子平滑,淡棕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块根,高60-150厘米。茎直立,圆柱状,具纵沟,无毛。托叶半箭形,长1.5-3厘米,宽4-10厘米,下面裂片具齿,植株上部的较狭;叶轴末端具针刺;小叶3-4对,卵形、长卵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偶到披针形,长3-6 (-9)厘米,宽1-5厘米,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两面无毛,具羽状脉。

腋生总状花序长于叶,有花7-12朵,无毛;花梗长3-5毫米;花萼钟状,无毛,长1厘米,萼齿不等,最下1枚长2毫米;花杏黄色,长2.5-3厘米,旗瓣长2.9厘米,瓣片卵形,长1.5厘米,宽1.4厘米,先端微缺,瓣柄略成倒三角形,长1.4厘米,翼瓣长2.6厘米,瓣片倒卵形,长1.4厘米,宽5毫米,具耳,线形瓣柄长1.3厘米,龙骨瓣长2.5厘米,瓣片长卵形,先端急尖,长1.5厘米,具耳,线形瓣柄长1.3厘米;子房线形,长1.8厘米,宽1.5毫米,无毛。荚果线形,棕褐色,长6-8厘米,宽6-10毫米。种子平滑,淡棕色,直径2-3毫米,种脐约为周圆的1/4。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2350米的林下、山地、溪边阴湿处。

新疆山黧豆是一种寒中生粗茎豆科牧草,山地草甸草地的优势种或伴生种。喜温凉湿润的气候,耐阴、耐寒、不耐旱,适宜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的山地黑钙土上。在阿尔泰山海拔1700-2100米的平缓坡地、开阔谷地它做为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与西伯利亚早熟禾大看麦娘鸭茅草原老鹳草黄花委陵菜块根糙苏、草原蓼等植物组成草地类型,草层高度30-140厘米,覆盖度70-90%;此外在天山北坡和塔尔巴哈台山的中山带河谷、林缘、林间空地也常散生于各类草甸类型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新疆(阿勒泰、富蕴、哈巴河、额敏、塔城、裕民、托里、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及和静等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及乌拉尔中部)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新疆山黧豆通常于5月返青,6月开花,7月下旬结实,8月中下旬成熟,9月底开始枯黄。

主要价值

新疆山黧豆植株高大,草质柔软,叶片大、荚果亦大、单株产量高,营养价值也较高,各类家畜均喜食,尤其是牛嗜食,是夏季放牧的优质牧草,唯有在群落中的参与度不大,属良等饲草。新疆山黧豆可进行引种栽培,是一种在中山带改良退化草地的理想牧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