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盖房枢纽

更新时间:2023-08-07 20:38

新盖房枢纽,位于海河支流大清河北支南拒马河白沟河汇流点以下的雄县新盖房村北,汇流面积1.02万平方公里。该枢纽与白沟河左堤共同承担保护京津、津沪、京九铁路、华北油田及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枢纽由分洪闸、溢流堰、引河闸和灌溉闸建筑物组成,具有泄洪、灌溉、输砂等综合效能。

工程背景

新盖房枢纽,海河流域大清河北支汇合点控制枢纽,大清河北支汇合点南拒马河白沟河汇流点、新盖房上口以下2公里、河北省雄县朱各庄镇新盖房村东北。工程包括分洪闸堰结合建筑物、白沟引河进水闸、大清河原河道灌溉引水闸。是大清河北支分洪、灌溉枢纽工程。建于1970年6月。

大清河水系支流繁多,多发源于西部太行山脉或山麓地带,自然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拒马河发源于涞源盆地,在张坊西南铁锁崖分流为南、北拒马河。南拒马河在北河店以上有北易水、中易水汇入。北拒马河在东茨村以上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汇入,下称白沟河。南拒马河、白沟河在白沟大桥以上汇流后始称大清河。

大清河流域处河流域心腹地带,中下游是京、津、保三角地区,历来洪涝灾害严重。白沟以上控制面积10000平方公里,而下游河道狭窄,雄县南关的泄洪能力仅400立方米每秒,常造成泛滥。为解决北支上大下小,不相适应的矛盾,于1951年在白沟河下口新盖房村建起了新盖房分洪道,将北支洪水绕过雄县卡口导入东淀。1970年又开挖白沟引河,分水南入白洋淀。并在此建控制枢纽。从此河水下行到新盖房枢纽,分别由白沟引河泄入白洋淀,由新盖房分洪道、大清河泄入东淀。

由于洪水分流,大清河旧道不再承担泄洪任务,又在枢纽分流点建灌溉闸,控制雄县及以下地区灌溉用水。

工程概况

新盖房枢纽,位于海河流域大清河北支汇合点南拒马河白沟河汇流点以下2公里,河北省雄县新盖房村东北,由分洪闸堰结合建筑物、白沟引河进水闸与大清河原河道灌溉引水闸组成。白沟引河闸分泄洪水入白洋淀,分洪闸堰分泄洪水入东淀,灌溉闸根据大清河下游灌溉用水要求引水。

枢纽工程属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1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引河闸是新盖房枢纽的主要建筑物,为1级建筑物。

溢流堰、分洪闸

溢流堰及分洪闸,位于新盖房分洪道上口,溢流堰在左,分洪闸在右。

溢流堰(分洪堰)长570米(《海河志》第二卷记为470米)、宽6米,堰顶高程12.5米,为浆砌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最大泻量3964立方米每秒,溢流堰右端紧连分洪闸。

分洪闸高3米,共7孔,总闸宽74.8米,每孔宽10米,分洪闸设有平板翻转钢闸门,设QPQ型卷扬机7台,闸底高程10米,闸顶高程17米(《海河志》第二卷记为13米),设计水位12.5米,设计流量400立方米/秒,校核水位:15.46米,设计最大泻量1036立方米每秒。设人行便桥,宽2米。堰闸合计最大泻量5000立方米每秒。

灌溉闸

位于大清河原河道上,拦河建闸2孔,共宽17米,每孔净宽8米,闸底高程8米,闸门顶高程13.2米,安装平板翻转钢闸门、QPQ型电动手摇卷扬式启闭机。公路桥标准为汽-10,桥面宽6.5米,桥长36.5米。按照大清河北支治理规划,枢纽工程以下大清河河道不再承担泄洪任务,只有当下游有灌溉要求时,利用大清河原河道输水灌溉,灌溉误时设计流量67立方米每秒。

白沟引河进水闸

引河闸由5孔组成,每孔净宽8米,胸墙式结构,闸底板高程为8.0米(黄海高程,下同),采用8米5.2米升卧式钢闸门,电动、手摇两用启闭设备。闸上设计水位12.5米,校核水位15.46米,闸下设计水位11.0米,设计流量500立方米/秒。闸底板上游为防渗阻滑板,阻滑板与闸室底板之间用拉筋连接。闸室下游为钢筋混凝土消力池,消力池下游接浆砌石海漫和抛块石防冲槽。闸室两侧上下游采用钢筋混凝土扶壁式圆弧墙与两岸堤防相接,墙顶高程上游16.1米,下游13.2米。混凝土护坡顶高程13.2米。闸室两侧为钢筋混凝土翼墙,防渗段和消力池段为钢筋混凝土护坡,其他部位为浆砌石护坡。闸室上下游防护总长126.6米。

引河闸交通桥桥面高程17.0米,桥长62米,桥宽6米;设计标准为:汽-10,拖-30。

工程建设

分洪闸、堰始建于1969年10月,建成于1970年6月。分洪闸、堰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大清河规划设计工作队设计。该工程由于在“文革”期间修建,设计文件没审批手续,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工程局一队和雄县、易县民工施工,共完成土方13.4万立方米,石方1.81万立方米,总投资186万元。工程建成3年未落实管理权。

引河闸1970年建成,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大清河规划设计工作队设计保定地区水利工程队施工,容城、易县民工配合,共完成土方16.45万立方米,砌石6100立方米,混凝土6400立方米,总投资141万元。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设计文件没有审批手续。

灌溉闸建成于1970年,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大清河规划设计工作队设计。施工单位为保定地区根治海河指挥部工程队和容城、雄县、易县民工施工,雄县民工开挖土方,易县民工砌石,工程队负责混凝土浇筑和闸门制作安装。项目1969年10月开工,1970年7月30日竣工,共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石方2900立方米,混凝土2500立方米,总投资72.3万元。。

1973年,经河北省水利局、大清河河务管理处和保定地区根治海河指挥部商定交由大清河河务管理处管理,但未办移交验收手续。

除险加固

分洪闸自建成后经过多年运用,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在“96.8”洪水过后,检查发现上游左岸圆头护坡坡脚淘刷塌毁,坡脚下有一冲坑,坑深2.5米,长40米,宽27米;右岸阻滑板段混凝土护坡因基土冻涨产生裂缝,裂缝宽约20米米,总长约为80米;下游右岸岸坡原填筑土体为砂性土,干砌石护坡在14.0米高程左右出现65米纵向裂缝,缝宽1~3厘米,勾缝灰浆大面积脱落,护坡坡面局部出现塌坑,汛后只做了简单处理。

为保证工程防洪安全于2002~2004年对其进行了除险加固处理。

2004年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阻滑板存在冻胀裂缝,于2008年4月对其进行了保温加固。

2013年在汛前日常检查中,发现闸下游右岸护坡存在勾缝大面积脱落,部分砌石坍塌破坏等问题,于2014年9月进行了维修。上述安全隐患已得到解决。

分洪堰自建成后在1973年汛期首次运用中,为避免分洪,堰顶填筑了1.0米高的子埝,堰上水位达到12.4米时,出现了严重管涌现象,堰体在120米长范围内发生渗漏。1974年汛前做了堰体灌浆处理,但未根除隐患。

“96.8”洪水过程中,堰上水位12.17米即开始溢流,经汛后测量,堰顶高程平均为12.2米,比原设计高程低0.2米左右,下游消力池及海漫11处被冲毁,冲毁总长约156米,宽3~5米。上游出现3个冲坑,距离分洪闸、堰较近,在出现大的洪水时,容易形成集中水流危及闸、堰安全。分洪水流造成雄县引水闸闸下左侧淘刷,八字墙和护岸坍塌破坏,与分洪堰结合部下游护坡也随之发生破坏。上述主要安全隐患,于2002~2004年除险加固中得以解决。

另“96.8“洪水所产生的冲坑利用应急度汛资金于2013年9月进行了回填处理。

改建扩建

2019年,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以《关于开展新盖房枢纽改扩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函》(雄改发(前期)[2019]047号)批准新盖房枢纽改扩建工程。

新盖房枢纽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枢纽建筑物的改扩建、景观绿化、并适当配备管理设施等,确保大清河北支洪水安全下泄,确保新区的防洪安全。工程建设同时注重枢纽节点景观的营造。新盖房分洪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白沟引河闸设计流量仍为500立方米/秒,灌溉闸仍为67立方米/秒,分洪闸及分洪堰合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流量5500立方米/秒,校核标准200年一遇,校核流量6400立方米/秒。

工程建设内容:①枢纽建筑物工程,重建分洪闸、灌溉闸、分洪堰、雄县引水闸,改建引河闸;②南拒马河右堤(450米,连接引河闸及分洪闸)加高加固;③南拒马河左堤及新盖房分洪道左右堤堤防与枢纽连接部分建设;④管理设施,管理所改建等;⑤景观绿化,管理范围内绿化等;⑥物联网,建设物联网系统,与整个雄安新区物联网系统衔接。

运用原则

新盖房枢纽的运用原则是:白沟引河闸的启闭依白洋淀十方院水位而定,当十方院水位在9.1米以下,新盖房闸上水位低于12.5米时,提白沟引河闸向白洋淀泄洪,控制泄量500立方米每秒;小于500立方米每秒的中小洪水,除保证大清河原河灌溉引水外,皆入白洋淀调蓄沉沙后经南支河道下泄,避免淤积南支及大清河干流,减少新盖房分洪机遇,确保分洪道、溢流洼、东淀实现一水一麦。遇特殊情况,适当加大白沟引河闸泄量。“穿拒”倒虹吸排沥服从引河泄洪。当新盖房闸上水位超过12.5米时,启闸通过新盖房分洪道和溢流堰泄洪,保证流量为5000立方米每秒;适当控制白沟引河闸泄量,为“穿拒”排沥让路;当新盖房闸上水位降至12.5米以下时,关闭新盖房分洪闸,洪水经白沟引河下泄。当十方院水位超过9.1米时,关闭白沟引河闸,全部洪水由新盖房分洪道下泄,“穿拒”停止向白沟引河排沥。大清河灌溉闸根据下游用水要求放水,一般不用于泄洪。按照大清河北支治理规划,枢纽工程以下大清河河道不再承担泄洪任务,只有当下游有灌溉要求时,利用大清河原河道输水灌溉,设计流量67立方米每秒。

历史运用

枢纽建成后,曾经历了1973、1977、1979、1996四次较大洪水的考验。运用中为减少分洪机遇,确保分洪道内庄稼少受损失,3次都启用了灌溉闸向大清河原道泄洪和加大引河闸泄量。实际分洪闸、堰最大流量为395立方米每秒(1979年8月16日)。

1973年枢纽上游最大流量770立方米/秒,闸前最高水位12.4米,引河闸下泄660立方米/秒,灌溉闸下泄110立方米/秒,分洪闸、堰未泄流。

1977年枢纽上游最大流量835立方米/秒,闸前最高水位12.41米,引河闸泄流698立方米/秒,灌溉闸下泄102立方米/秒,溢流堰溢洪35立方米/秒,溢流历时31小时。

1979年枢纽上游最大流量1236立方米/秒,闸前最高水位12.77米,引河闸下泄735立方米/秒,灌溉闸下泄145立方米/秒,分洪闸、堰356立方米/秒,分洪闸堰过流63小时。

“96.8”洪水期间,该枢纽闸前出现了1964年以来最大洪水,洪峰流量达1576立方米/秒,其中分洪闸、堰下泄1100立方米/秒,引河闸下泄476立方米/秒。

2023年入汛以来,新盖房水利枢纽及时启动运行分洪闸和分洪道,保证上游泄洪顺畅,缓解上游防汛压力,同时也为雄安新区安全度汛提供重要保障。8月2日10时,新盖房分洪道出现最大下泄流量2790立方米/秒。

工程效益

新盖房枢纽在运用过程中,将中小洪水引入白洋淀,减轻对新盖房分洪道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同时将洪水送入白洋淀,减少了东淀的泥砂淤积。遇较大洪水时,通过对枢纽的综合调度可有效减轻洪水对下游京九铁路、津浦铁路、华北油田、大港油田、天津市及沿途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华北地区枯水,尤其是1997、1998、1999三年,白洋淀面临干淀的威胁,新盖房枢纽的输水补淀作用更趋明显,利用工程调蓄水量,为白洋淀不干淀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