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2 14:55
新繁,古名繁。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为蜀王望帝杜宇氏所建。杜宇氏在建都九陇山区之后,因生产发展和人口增加,一部分人沿清白江顺流而下,在平原地带分建城邑,以利管理。新建城邑,取物产丰富,人烟繁盛之义为名,故名繁。《华阳国志》记载:“蜀川人称郫、繁为膏腴”。成都平原膏腴之地甚多,何专以“郫、繁”并列,誉为“膏腴”,那就是他们的开发和得名,均早于成都平原大量开发之前,而与杜宇氏的原山区相比,当时是最为肥美和繁荣之地。
最初的繁,拥有今彭州市和原新繁两县地区,其治所按《华阳国志》记载:“繁县,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
蒙阳地区多年来发掘出土不少青铜器和陶器,其纹饰和铭文字体同于商代及周朝初期的金文体。经四川省博物馆定,其时代为商末周初,在蜀地正是杜宇氏时期。从地形上看,蒙阳一带自然形成一条长达十多里的黄土高地,至今还高出平原1-2米。这与当时岷江尚未治理,平原大部分地区未能陆处,蜀族人民必须择高而居的生活情况相适应。因此,最初的繁,是在今彭县蒙阳地区。
繁县的建置时间,原有秦、汉之说,但均未标注时间。近40年来,考古工作在蜀王杜宇所置的繁地区,发掘出大量商、周时期的文物和蜀族人民聚居遗址,充分证明繁在杜宇时代即已建立,并成为蜀族人民的膏腴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述秦置蜀郡,将繁列为蜀郡所辖15个县的第三,排列在首成都,次郫县之后,说明秦代繁已成为一县。现存最早的明代正德年间的《四川志》明确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蜀郡所辖的县有繁县,亦可证明秦时已在繁地置县。
繁迁新繁
秦代的繁县仍在今彭州市蒙阳地区。到三国蜀汉时期的延熙十年(247)和十七年(254),后主刘禅令姜维领兵北征,将来降的陇西凉州胡人及河间、河关、临三县民众迁居繁县屯垦,然后分批将原繁县群众迁至繁县境内,今清白江南岸地区聚居,用以拱卫京城成都,始将聚居地称为“新繁”,但仍属繁县管辖。西魏时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初仍置繁县。到明帝武成二年(560),废除繁县西北的东益州(今彭州市关口附近),又将在蒙阳地区的繁县南迁新繁(今新繁镇西),正式撤销繁县,改名新繁县。将原繁县所辖的清白江南北两岸地区划归新繁,而江北大片地区划归九陇县。
新繁建县的时间比华阳县还要早,秦朝即设县。得名更要追溯到古蜀王开明氏,初名繁,北周更名为新繁。
新繁是小县,在原新都、彭州、郫县之间,地境虽小,却属川西膏腴之地,全境土地平旷,物产丰盈,其中土产泡菜,冠绝川西。地方风俗尤为纯美。
新繁传为美谈,与其历史文化颇有渊源。五代词人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说,唐时宰相李德裕,曾为新繁县令,任上凿成东湖。此湖传承至今,依然保存唐代园林格局,别为古园林遗珍。于此,后人有楹联赞颂李德裕:“千古乡风繁县好,万花湖水一相公。”
新繁龙藏寺碑林,搜罗宏富,俱为一流文人手笔,为川西平原仅见。至于人物,北宋龙图阁学士梅挚、清初诗人兼思想家费密、现代著名文学家艾芜,俱是新繁人。由此可见,新繁端的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最早迎接古蜀人的区域之一
新繁今天是新都的一部分,其实建邑历史比新都更为久远。
传说,古蜀杜宇氏在建都九陇山区(郫邑,今彭州境内)之后,因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一部分人沿清白江顺流而下,在平原地带分建城邑,以利生存和管理。新建城邑,因物产丰富,人烟繁盛,故名“繁”。《华阳国志》就说:“蜀川人称郫、繁为膏腴”。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为什么仅仅把“郫、繁”并列誉为“膏腴”?
这应该和古蜀人的迁移轨迹有关。远古时代,成都平原未经整治,地势低洼,河流无序,非常容易发生洪涝,不是人居的最佳之地。古蜀先民最早居住在高原河谷地带,逐渐往平原地带移居——彭州、新繁一带就位于山区边缘。于是,新繁成为最早迎接古蜀人的区域之一。
繁县
比新都更接近“中心”
“郫、繁”的开发和得名,大大早于成都平原大开发之前,与杜宇氏原居住的山区相比,当时是最为肥美和繁荣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同时设立新都县和繁县,当时都归蜀郡管辖。
公元前201年,刘邦建立西汉,把新都县划归了广汉郡,而繁县依然归属蜀郡。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免会奇怪:两县相比,新繁似乎距离成都更远,为什么反而把新都县划入广汉郡?
从地形来看,新都和广汉皆属于沱江流域,又同在平原地带,中间没有山脉大川。而新都与蜀郡成都之间,有天隳山(今云天回山)相阻隔——在当时的条件下,天隳山这样最高海拔不到600米的低山,对人的通行也会造成巨大的困难。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把临近蜀郡的新都划入广汉郡,也是西汉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借此牵制蜀郡,分割蜀郡权力,便于分而治之。
从结果来说,繁县,比新都更加接近巴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直至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新都才从广汉郡改属益州——至此,新都才重回成都的怀抱。
秦汉时,繁县的中心仍在今彭州市蒙阳镇一带。到三国蜀汉延熙十年(247)和十七年(254),后主刘禅令姜维领兵北征,将来降的陇西凉州胡人及河间、河关、临三县民众迁居繁县屯垦,然后分批将原繁县群众迁至繁县境内,今清白江南岸地区聚居,建立繁邑的新区,用以拱卫京城成都,于是将聚居地称为“新繁”,但仍属繁县管辖。
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代,北周把繁县的治所迁到新繁,正式更名为“新繁县”。
新繁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在两千前的历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新繁的文化名人,远比新都更为多彩。汉代有教育家任末、“新繁双忠”章明、侯刚,宋代有个性官员及文人梅挚、勾涛,元代有传奇宰相张惠,明清有文化大族“费密”一家六乡贤,近现代有反封建先锋吴虞、“流浪文豪”艾芜、军旅作家哈华、红色教授刘弄潮、中国神话研究第一人袁珂。
新都县当然也产生了包括前后“杨氏家族”等不少文化名人,但就数量而言,不及新繁。如宋代,新都、新繁两县一共产生文科进士16人,来自新繁县的就达13人。
在早期历史,新繁归属蜀郡管辖,更靠近巴蜀的中心,受成都的影响较深,奠定了崇文的深厚传统,为后来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宋诗人王质在四川为官时,曾以“县无美于新繁”对新繁的繁华发出赞叹。
二千多年来,新繁县经历了“得名”、“建县”、“迁徙”、“合并”,新繁和彭州、温江、新都等地多有交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分合合的并存,直到1965年7月,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原新繁县城繁江镇也改名为今日的新繁镇。
原新繁县,古名繁。秦灭蜀后,置蜀郡于成都。据明代正德《四川志》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繁县,隶属蜀郡,县治在今彭州市蒙阳地区。
汉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繁县仍隶蜀郡。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蜀地为益州刺史部,繁县属益州刺史部蜀郡。
王莽新朝时期(9-23),改益州为庸部,改蜀郡为导江,繁县隶属导江。
公孙述据蜀时期(25-36),国号成家,郡县建置基本上承汉制,改益州为司隶校尉,改蜀郡为成都郡。繁县隶属成都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公孙述败亡,今四川入东汉版图,至东汉末刘焉父子据蜀,繁县仍隶属益州蜀郡。
建安十九年夏,刘备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即帝位于成都,改元章武,史称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年(247)和十七年(254),将关陇降众安居繁县,将繁民迁居清白江南岸,称新繁,归繁县管辖。后刘禅于炎兴元年(263)降魏,蜀汉亡。后经曹魏、西晋、成、汉、范贲、苻坚、谯纵相继割据,以及东晋时期,繁县均属益州蜀郡。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刘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于繁县属地(今彭州市关口场)置侨郡—南晋寿郡,领晋寿、兴安、兴乐、邵欢、白马五侨县。(有说领白水、南兴二侨县)。后经南齐,繁县治所及隶属蜀郡未变。
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分繁县地置东益州,州治晋寿县,郡领晋寿一实县,白水、南兴二侨县。后蜀地为武帝八子武陵王萧纪所据,繁县仍属蜀郡。
西魏统蜀时期(553-557),改晋寿置东益州,领九陇、广汉、西遂宁、金渊四郡。九陇郡以晋寿一县为领地。州、郡、县治均在今彭州市关口场。繁县治所和隶属益州蜀郡未变。
西魏恭帝三年(557),宇文觉废恭帝自立,国号周,史称北周。初仍置繁县,后徙繁县治所于蜀汉时期安置原繁人的清白江南岸新繁,正式改繁县为新繁县,隶属益州蜀郡。同时,撤销东益州,留九陇郡,隶属益州,领九陇、陇泉、青阳三县。郡、县治由晋寿(今彭州市关口)迁徙至繁县属地---今彭州市人和乡。
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新繁县的建置虽然也曾有过变动,但总的来说是属于建置变迁极小的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裁新繁县入成都县,隶属益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置新繁县,隶属剑南道西川成都府。后经五代前蜀王建、后唐李嗣源,后蜀孟知祥相继割据,新繁县隶属关系不变。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统蜀后,以剑南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一改自隋以来的州、县二级制,为路、州、县三级制,并于路之下设府、州、军、监。仁宗嘉祜四年(1059),改为成都府路,领成都府,新繁县隶属成都府,直至南宋末期未变。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统一全国,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全国各地设立行中书省,新繁县隶属四川行中书省成都路。后经明玉珍据蜀,新繁县隶属关系未变。
明洪武九年(1376),改四川行中书省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新繁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洪武十年省新繁县入成都县,3年后,又复置新繁县,隶成都府。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李自成在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张献忠在四川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新繁县为“大西”政权管辖。清军入川后,“大西”政权败亡,四川地区战乱持续30多年,清政府对四川地区的统治有名无实。
清康熙七年(1668),因四川多年战乱,人口锐减,一些州县只得合并治理,因而省彭县入新繁县。61年后,到雍正七年(1729)始恢复彭县。嘉庆初置四川成绵龙茂道,领成都府,辖新繁县,直至清末。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民国元年,载废道制。民国2年,袁世凯废省改道,划四川为七道,新繁县属川西道。1年后改为西川道。此后军阀割据,建立防区制,新繁县长时间为二十八军防区。
民国24年,国民党政权统一四川,建立四川省政府,将全省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新繁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分四川为东、南、西、北四个行政公署,新繁县隶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1953年四个行署合并为四川省,新繁县仍隶属温江专员公署。1959年初,因裁并机构,新繁县曾一度与彭县合署办公,同年5月又由彭县迁回新繁。
1960年2月,新都县并入新繁县。1962年10月,恢复新都县。
1965年7月,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
以前的新繁县管辖繁江(今新繁镇)、新民、清白、新农、竹友、万安、复兴(今斑竹园)、 崇义桥(今大丰)、龙桥、高宁、利济、清流。
新繁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自古就有“川西碧玉”之美誉,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1957年—1958年,在新繁镇西一条不起眼的土坡上出土了一大批能证实中原殷商文化曾和古蜀文明融合的文物,因附近有一座水观音寺庙,这里被命名为“水观音遗址”。“水观音遗址”是四川最早认定的商代遗址,还因为在殷商与巴蜀两个完全不同的古政治、文化系统里,成都平原早就开始了中华民族多种文化的融合。可以说,这里是古蜀时期“前卫”之地。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实,自然也会名人辈出。在新繁,数得着的名人学者,从古至今亦如繁星闪烁:东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任末、宋代龙图阁学士梅挚、元代宰相张惠、清初著名思想家费密、当代文豪艾芜、著名作家哈华、神话学专家袁珂。
新繁现保存有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古迹有13处,其中以龙藏寺和东湖最为典型。
唐代始建的龙藏寺人文荟萃 明代壁画更是一绝
龙藏寺原名慈惠庵,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宋大中祥符年间扩大为寺,更名为龙藏寺,历代规模宏大。元末毁,明洪武初和清康熙初先后再建。经清初高僧大朗和晚清诗僧雪堂主持,敬贤重才,招致文人大家,诗人书法家辈出,建龙藏寺碑林,树大朗和尚筑堰治水功德碑。
龙藏寺为最典型的“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的寺院。清初,大朗禅师住锡于此。大朗属破山海明禅师下传宗派,但不是临院济正宗,而属于临济岔派。寺内住持自大朗以后,都是师徒代代相传。此寺的“本家”寺院有什加慧剑寺、彭县中正寺等,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寺外还有脚庙(即下属寺庙)十座,田地千亩以上。
龙藏寺内风景秀丽,古树众多,壁画、碑林、建筑都很独特。珍藏着9幅精美的明代壁画;荟萃了苏轼、黄庭坚、文征明、王守仁、董其昌、石涛、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何绍基等古今著名书法家的200余座碑林。其中,大殿里气势恢弘、绘画精美的壁画更是被视为艺术精品,被称作“天龙八部”。它在清朝就创建了佛学院,并是古蜀琴文化的中心。
新繁东湖别看不显眼 它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园林
新繁东湖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大型唐代园林,是川西平原水文化的结晶。
在东湖内,有专祀李德裕的“怀李堂”,纪念唐宋先贤李德裕、王益、梅挚的“三贤堂”,纪念明末清初“费密一门四世六乡贤”的“四费祠”,专祀宋代“铁面御史”赵抃的“清白江楼”,专祀王益的“瑞莲阁”。
“怀李堂”,那是新繁人对晚唐时曾在新繁任职,始掘东湖,被称为“万古之良相”的李德裕一份深切的情谊。
新繁,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古镇的大街小巷绿荫如盖,清幽宜人,还保留着几分古朴之风。虽然有一个“繁”字,却更像一位看尽世事虚荣,抛却繁浮势利,心怀宁静,走入历史重重灰幕中的隐者。
袁珂,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