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更新时间:2024-10-22 09:36

1980年7月7日,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诞生。由于紧跟着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因此被称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播出信息

播出时间

首播:CCTV-1/13 每晚19:32(《新闻联播》结束后2分钟左右广告完并机播出,CCTV-7国防军事频道播出完《新闻联播》后播出《军事报道》,CCTV-7不播出,CCTV1香港版播无广告版本),特殊时期延迟或停播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除CCTV-4中文国际频道和CGTN外语国际频道等外宣频道外,其他频道全部并机播出,同时各省级卫视频道或部分地方台进行转播。

重播:中国气象频道 每晚19:40(有时播无广告版本)

播报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各直辖市、28个省(自治区)的省会(首府)城市、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经济特区汕头、革命老区延安和赣州、部分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连云港)、桂林、三亚、雄安新区高雄三沙(南沙、中沙、西沙)和钓鱼岛,并重播北京。

片头变迁

最早的《天气预报》片头背景是中央气象台的大楼。

之所以选择这个建筑物,最直接的考虑就是直观,告诉大家天气预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设计理念”这样的概念,所以研发出来的三维动画科技,刚开始也是在当年还算宏伟的这座九层大楼上小试牛刀。

1992年开始有了气象卫星(FY-1极轨气象卫星),于是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动画取代了中央气象台大楼。

后分别在1993年3月1日、1995年1月1日、1995年7月1日、1996年12月16日、1999年7月5日更换片头。

2001年11月5日,《天气预报》更换为根据季节变换的片头。

2008年5月19日至2008年5月21日,因悼念汶川地震死难者,天气预报片头临时更换为黑白色调“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片头。至5月22日,恢复正常片头。在播报时,取消小屏广告和BGM。2010年4月21日《天气预报》取消片头曲,之后的哀悼日也在播报时取消小屏广告和BGM。

2009年9月28日,因CCTV-1高清频道开播,天气预报更换片头。

2020年7月18日,《天气预报》片头正式在电视播出16:9版本,同时改版。

标志性事件

1980年:开播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新面孔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现已改在《新闻直播间》13点档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二十四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画面想不丰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事件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天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6年:制播分离

1984年底,按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采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卫星云图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

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1993年:上主持人

节目开播最初,正值是天气最为复杂多变的夏天,那时候中央台是派气象台的专家来播讲;后来的7年时间,转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就在这一天,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因为《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一个气象先生》。记者之所以称之为“跳”,是因为所有观众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称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 XXX。由此开始,人们一改“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更愿意仔细看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纷纷说:“节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

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主持人惯常都是站在画面的左侧。但这样,主持人的身体有时候就会挡住新疆、西藏的部分地区。尤其当主持人伸出手来指华北尤其东北地区的时候,身体几乎挡住整个西北地区。为了不影响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观看自己家乡的地理信息,节目组设身处地考虑到当地群众的想法,把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了一点,以保证版图上的领土完整。

2000年:绿色主题

《天气预报》节目最早使用的地图颜色是黄色调的,看起来就是一个从头到脚都金灿灿的节目。或许是因为这种黄色调让人总联想到“沙尘暴”, 2000年之后,节目进行改版,制作人员大刀阔斧地把地图颜色改成了清新淡雅的绿色。一来让节目显得更加环境友好,二来也给观众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心理提示。

2012年:钓鱼岛

2012年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

依据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

2014年:无广告模式

2014年6月22日,中国气象频道在重播天气预报节目时改为无广告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广告全是以公益广告为主,每个城市的图片也从原先的各种推销广告改为该城市的风景图片。

这种情况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会出现(先前因植入广告等香港相关法规而未播出天气预报节目,改播大量公益广告和节目宣传片)。不过中国气象频道只会偶尔出现,大部分时段该频道仍与CCTV-1内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样,推销广告的情况仍然出现并一直持续。

2015年:16:9模式

2015年1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数字电视环球购物频道联合华风集团,开播全新栏目《天气预报》,开启2015年全面关注民生新起点。该档栏目分早中晚三档播出,分别为早间版、午间版和晚间版,播出时间依次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间版为8:55档即《朝闻天下》结束后,午间版为《新闻30分》结束后天气预报,晚间版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

与CCTV-1、CCTV-13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CCTV-13标清版本为切边播出,高清版本亦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环球购物频道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节目亦为纯16:9版本且无广告更改版。实际上华风气象一直以16:9制作。直到2020年7月18日,CCTV-1、CCTV-13才改为16:9模式播出。

预报之最

最长的天气预报

1999年12月31日8分30秒,迎接千禧年特别节目,从关注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开始。由宋英杰杨丹共同主持。

最短的天气预报

2008年8月8日,主持人出镜时间40秒。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即将举行,天气预报自豪地为奥运会浓缩了一次。

最素色的天气预报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这三日,《天气预报》的片头、字幕信息板、景观窗口以及主持人都是黑白的,主持人身着素装、神情凝重、语调低沉,无背景音乐,那是一段举国同悲的日子。(注:片头文字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天气预报”)

最具国际视野的天气预报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天气预报》随即开始每天讲解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的天气状况,这是《天气预报》节目第一次持续播报外国的天气。

“搬”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的天气预报

1997年2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午夜钟声敲响,杨丹在一号演播大厅现场直播天气预报:“北方除了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瑞雪纷飞之外,基本上都是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而南方地区则沐浴在绵绵细雨之中。新春的阳光雨露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预祝来年又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丰收年。”它像一首报春的小诗,深深地留在我们很多人的记忆之中。

让路给庆祝文艺晚会而临时停播的天气预报

2015年9月3日,因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加上当日《新闻联播》延迟20分钟,紧接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提前10分钟开始。央视为配合文艺晚会顺利播出,当天的《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停播一天。而中国气象频道则正常播出。

2019年10月1日,因纪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加上当日《新闻联播》延迟10分钟,紧接着播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央视为配合联欢活动顺利播出,当天的《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停播一天。而中国天气频道则正常播出。

首次以两人主持的天气预报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夕,《天气预报》首次以两个主持人的形式进行播出,由宋英杰赵红艳主持。

天气预报最快时的语速

记得陈佩斯曾经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某个小品中提到:全国说话最快的人是——天气预报主持人。在外语教学中,老师经常说:学外语最难的,就是你能够用外语流利地播报天气预报。可见,世界各国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语速普遍比较快。因为《天气预报》本身节目时间短,而大家又希望不漏掉可能导致灾害的天气内容,所以天气预报主持人经常像机关枪一样说话。一般正常的新闻播报速度在250-300字/分钟,而我们曾经好奇地测算过,最快的时候,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语速曾经达到530字/分钟,属于严重“超速行驶”。

栏目组介绍

《天气预报》这个平台,说大不大,每天只有短短的5分钟,主持人说天气的时间更是短到一分30秒左右;说小也不小,不仅幕后有15个人组成的专业团队来打造她,而且这是一档全国收看人数最多的天气预报。当然,大家除了承担这个节目之外,还要承担其他很多的气象节目。

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无论是各有千秋的主持人也好,还是点评风云的气象编导也好,还是化专业化为通俗化的电视编导也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天气。

主持人队伍

宋英杰,是前辈,大家尊称为宋老师或者宋老。屏幕上专业、权威的形象,不单单是源自于深厚的气象底蕴。加之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激情,期期节目都坚持原创、坚持说天气,引栏目组众成员竞折腰。每每一句精准到位的点评,总能让深奥的气象数据和图形变得充满生机和神韵。

赵红艳,也是前辈,大家尊称赵姐。如同大家的称谓一般具有亲和力的屏幕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无论阴晴冷暖,总能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天气仿佛也和了韵律、章法。一句轻声的问候像一段暖场的音乐,引领观众不知不觉地进入状态。

裴新华,可谓中辈,大家尊称裴姐,前辈眼中的小裴。知性、成熟、干练、国际化,这几个词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指点江山的魅力,让地图在她的手下也仿佛有了生命,恰如其分的拿捏,让天气预报的煽情也变得自然。

杨丹,亦是中辈,大家眼中更像是个邻家的姐姐。清新如一缕阳光映入屋檐,甘甜如一汪清泉沁入心田,甜美的外表下还拥有着一颗寻找天气表情的执着的心,在她的字典里,阳光代表开心,雨天代表伤心,多云代表无奈,阴天代表忧郁,每一种天气都代表一份特殊的心情。

蓝一冯殊,两位新进联播组的成员,一个如蓝天中的一朵白云,另一个如夏日里的一丝清风;她能传递出感同身受的天气通感,他亦能告诉你权威的另一种表情。

在电视屏幕的后面,还有真正的幕后英雄,那就是每天节目的气象编导和电视编导,一个气象专家、一个电视行家,一个是信息源、一个是解码器。从某个角度来说,气象编导是联播天气预报的核心成员,也是这个栏目组灵魂人物。 在电视天气预报创办之初,还没有引入电视编导这个角色,不过到2003年,随着电视手段的介入,电视手段的丰富成为电视天气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而诞生了天气预报的电视编导这一角色。

台前幕后的班子交代完了,那剩下“制片人”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呢?天气预报节目是制片人负责制的,简而言之是一个负责统筹安排的大管家。具体细化到每天的节目录制,她需要协调编导主持人、制作和技术人员、以及化妆、机房、灯光、摄像、制作、传输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以保证每天正常制作和播出,并在节目内容和质量方面起到总体把控的作用。

新年迎接新主播

2017年2月1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迎来了新面孔——张泰源

其实,他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不算是新面孔了。尤其在央视《朝闻天下天气预报》中,张泰源一直以清晰亲切的“说天气”风格,与观众朋友们冷暖相伴。此后,夏雯霍佳也加入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阵营。

历届主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