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30 11:32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俗称“新马路”,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境内。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原名大鹏巷(Tai P’ang Hong,即葡文的Travessa do Falcão)是一条长度只有百多米的小街,街道的一端连接营地大街街口,另一端与议事亭前地相连。当时,大鹏巷至南湾之间被一座由龙嵩正街伸延至大堂前地的小山岗阻隔,因此,昔日如想越过此小山岗,就必须要爬过它。
19世纪80年代,时任澳督罗沙(Tomás de Sousa Rosa)设立了“改善城市物质条件”委员会,负责研究澳门城市工务与卫生规划。委员会提出了12项具城市规划意向的措施,其中就提到必须改善澳门的街道,确定街道宽度和建筑物高度之间的比例。鉴定于当时的街道窄弯曲,其中提出在南湾和内港之间建立一条“直接和通畅”的道路连接议事亭前地,其道路宽度须足以进行绿化。
1900年前后,《开辟连接议事亭前地至内港的新马路及周边道路重整规划》提及,就按上述委员会的提议,参考当时西方城市(诸如巴黎、巴塞罗那、里斯本、波尔图)的城市规划,采用街道网格与街区方块的形式,扩阔拉直华人区的道路,并计划由议事亭前地开辟两条全新的、平行于市政厅大楼正立面,并直通内港新填海地的街道。
1903年,《从议事亭前地至内港的道路规划》发布,该计划的设计备忘提到开路的原因:当时华人贸易活动集中在内港一带及“市集”范围(葡人称澳门华人商贸区为Bazar“市集”),而区内的街道某些段落阔度只有6.5米,部份更窄至3米,人车相挤,影响交通和商业经营,空气流通不良、阳光照射不足,街道卫生环境恶劣。如在内港与市中心之间开通一条宽阔的马路,将有利贸易和交通,且能改善城市卫生。
1913年11月10日,澳葡政府公报刊登了中葡文的征地公告。
1915年,为了将大鹏巷的一端延伸至南湾街,并且将另一端延长至内港,最终移除了该座小山岗。
1918年以前,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不是一条通衢大道,而是弯弯曲曲,断断续续。
1918年,开始把西段的弯曲小巷拉直,把东段龙嵩街口与大堂街之间的小山岗挖平打通,将横亘东端路口的一座大屋拆掉,修建成一条笔直的马路,其中从内港至议事亭前地的一段,命名为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即新马路;而较后开辟的议事亭前地至南湾的一段,则命名为美副将大马路。
1925年,望厦大马路改名为“美副将大马路”,而原美副将大马路则并入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2008年7月30日,“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交通整治计划”全面启动,包括把民政总署门前的斑马线扩宽为行人过路区,现场设置交通灯,以及在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设置的士上落客区。
2011年2月20日起,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节假日公交专道作为常规措施,并会通过工程、规划、管理、宣传、沟通等,持续完善相关配套,让公交专道措施更符合居民所需。
2018年6月30日至8月31日,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部分路段进行排水系统及重铺路面工程。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境内,东南起南湾大马路,与殷皇子大马路相接,西北止于火船头街和巴素打尔古街。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全长约620米,宽约11米,路面为双向三车道、铺设钢筋混凝土路面。
截至2024年7月,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为市政道路,实行免费通行。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一般最高速度限制如下: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为纪念时任澳葡政府殖民地部部长亚美打利庇卢,为开辟街道批出经费以进行房屋征收。亚美打利庇卢,即阿图尔·罗德里格斯·德·阿尔梅达·里贝罗(Artur Rodrigues de Almeida Ribeiro),是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1913~1917年历任殖民地部部长、内政部部长,1917年政变后作为政治犯被捕入狱。
而俗名“新马路”,有学者认为其称呼极可能是源于1913年11月10日公告的中文翻译,因为当时计划开辟的马路仍未有真正的官方名称,而相关的命名是在1913年12月底才由政府通过。
1984年6月30日,澳门第56/84/M号法令将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新马路)/市政厅前地/板樟堂前地评定为建筑群。
1992年12月31日,澳门第83/92/M号法令将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新马路)/市政厅前地/板樟堂前地评定为建筑群。
2019年1月1日,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新马路)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建筑群,代码CM001。
市政署大楼,旧称市政厅,位于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163号,建于1784年,经多次重修,至1874年始成今日规模,并与南欧建筑艺术总体特色中呈现出多样风格。建筑立面显示文艺复兴古朴作风,为两层楼宇。整个立面线脚简约,门窗露台比例允当,色彩自然,具有强烈的水平感。内墙自下及腰遍贴蓝白两色青花磁砖,为典型葡式装饰,墙上嵌有与澳门历史有重大关系的石碑;门厅後有一天井,以阶梯连通小巧别致的后花园、二楼的会议厅及图书馆。图书馆于1929年启用,为葡国玛弗拉修道院图书馆之“摹本”,装潢和家私陈设富有浓郁古典气息。馆中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别是葡萄牙在非洲及远东的历史文献。
2019年1月1日,市政署大楼(原市政厅旧址)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纪念物,代码MM018。
邮政局总部大楼,位于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126号,于1925年动工兴建,1929年落成,由华人建筑师陈焜培负责设计,大楼楼高三层,带有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其建筑形式在葡国波尔图大街上随处可见。大厦钟楼每逢正点会播放报时音乐。
2019年1月1日,邮政局总部大楼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代码AM009。
大西洋银行总行大楼,位于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22号,于1926年落成,1997年改建成高层大厦,改建过程中保留了原建筑的外墙及柱廊。原建筑雄伟稳重,具南欧风格。改建后保持了新旧建筑风格的协调共存。
2019年1月1日,大西洋银行总行大楼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代码AM012。
新中央酒店位于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270号,原名“总统酒店”,1928年建成开幕,为当时澳门最高和首间设有电梯的酒店,1932年易名为“中央酒店”。1941年国际酒店开幕更名为“新中央”;酒店总建筑费用大约50万美元,共11层,高196英尺,长96英尺,宽96英尺,总计78间客房分布于一、二、三层楼,每层28间,全部可容纳150人;四楼为餐厅;五楼为茶室和平台式花园;六楼为440座电影放映室,主要播放中国片;七楼为露天音乐台。酒店窗户、正门和框架均用优质的柚木制成,电力设施相当完备,通风、加热和冷冻等电器设备一应俱全,均从澳门电灯公司购得。酒店的电梯也由澳门电灯公司负责安装,运行速度每分钟60米,并为直上五楼的食客配备一部专用电梯。
国际酒店位于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146号,于1937年动工,至1940年落成。酒店由民用建筑师若奥‧诺拉斯科 设计,其中酒店一楼、阁楼为餐厅酒吧,二楼为舞厅,三楼为酒家,四至九楼为旅店。国际酒店修建之初衷,原是霍宝材为了迎养其父霍芝亭在此养老,故酒店的顶楼全层原设计为住家及屋顶花园,有专用电梯上落。
南通商业大厦中国银行,位于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13、31号,为兴记酒店(域多利酒店)旧址。该酒店由英资开办,楼高三层,是外国人在澳门最早开设的酒店,也是19世纪末期澳门最大的酒店之一。1928年改为利为旅酒店;1974年改建为南通大厦;1998年再度拆建,二十五层高的南通商业大厦告竣,中国银行随后入驻办公。
2023年9月27日,澳门历史片区活化计划将以新马路为主轴,拓展和整合周边街道和广场空间,将经济活力辐射至新马路北段、内港码头、康公庙前地及司打口广场一带,配合传统文化元素注入不同活动,整体提升周边旧区活力及经济发展。计划将优化公共街区空间,增添艺术装置吸引人流驻足,结合特色建筑物活化利用,凝聚该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打造休闲舒适游赏体验的片区。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我们的“新马路”,自1918年建成,一直是澳门的标志性街道,不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访澳旅客,几乎都踏足过这条交通要道,或上班,或观光,或处理业务,或投入购物,又或经由此街道转至南湾或内港,以及遍佈在街道周边的老街旧巷。可以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新马路陪伴着熙来攘往的人们,见证着新马路的更替变迁。(《城市经纬》 评)
“新马路”从原来弯弯曲曲的小巷,于1920年建成通衢大道,把澳门半岛的西边和南边打通,连接南湾与内港,一跃而成20世纪澳门最繁盛的街道和商业中心。历经百年,虽然新马路不再是澳门唯一的商业中心,繁盛程度也未必能与20世纪相比拟,但其仍是澳门的交通要道,是游客必游的澳门“景点”,是市民大众居住和营商的重要街区,这区域保留了澳门重要的历史建筑遗产,蕴含独具澳门地道气息的城市文化。(澳门基金会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