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7 16:53
方光焘(1898—1964),字曙先,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1927年至1929年,方光焘曾执教于暨南大学。于1921年在日本参加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同为早期创造社社员。“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期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
方光焘(1898—1964),字曙先,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曾先后在上海大学、国立暨南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安徽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27年至1929年,方光焘曾执教于暨南大学。1935年,他再度回到暨南大学教授语言学,并在抗战期间随校迁至上海租界、福建建阳。抗战胜利后,1946年他又随校回迁上海,是抗战期间暨南大学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方光焘是中国语法学的革新者,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在暨南大学任教时便开始主讲语言学课程,先后发表《体系与方法》《语言和言语问题讨论的现阶段》《言语有阶级性吗?》等学界导向性论文。方光焘还是中国新文学的创造者,他于1921年在日本参加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同为早期创造社社员。“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期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是一位活跃在文化界并勇于表达自己鲜明立场的学者。
名篇《兰曼之死》曾被收入郑伯奇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文系大系》。翻译作品有:英国哈代的《姐姐的日记》、高尔斯华绥的《一场热闹》、日本田山花袋的《棉被》以及《正宗白鸟集》等。还编译过—本《文学入门》。皆由开明书店出版。
先后发表《体系与方法》《语言和言语问题讨论的现阶段》《言语有阶级性吗?》等学界导向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