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6 16:31
方广寺,“南岳四绝”之一的“方广寺之深”,以“山深、林深、寺深,文化渊源深”而闻名于世。
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五零三年)。南岳高僧之一的惠海来到这八座青峰围绕的狭长山谷中,见此地与世隔绝,岩壑幽邃,就在这里结草为庵。
据《一统志》载: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诵经,忽然有五位身材伟岸的壮士求见。来人面容各不相同,分青、黄、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五人请求惠海和尚允许他们听经学佛。
惠海问他们是何方人氏,他们回答说是南岳山中的五位龙神,如果允许他们听经,他们愿意让出一块平地,献给惠海建造寺院。惠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当天晚上,山谷中乌去骤起,霎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第二天清早,惠海起来一看,只见山下出现一块宽敞的平地。惠海到处化缘募捐,在这块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广,寓佛法“十方广布”之意。这就是《南岳志》上记述所谓“五龙听经,平沙献地”的故事。
据《南岳志》记述,这座六朝时的古刹,在唐代曾改名为方广圣寿寺,
宋初又赐名方广崇禅寺。寺院经过隋、唐、宋、元、明五次修建,屡修屡废,屡废屡兴。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居士葛一鹏又重兴。
经过两年时间,方广寺焕然一新,雄伟壮观。清顺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十月,王夫之在莲花峰下组织抗清义师,曾在方广寺内聚会。后来虽然失败,从此以后方广寺却声名远播。
不久,方广寺毁于大火,“门庑不设,僧葺茅舍以居”。直到清道光年间,由曾国藩的曾任陕甘总督的弟弟曾国荃重新修建,费资白银二万余两,才成为现在的规模。
方广寺正殿中原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金匾。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泉水从石上流下,成为瀑布,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美,处境幽静深邃,游人到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
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应湖南提刑张虻难?请,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就在这年冬天,他们踏雪来到南岳,朱熹此时不禁诗兴大发,七在之内,二人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三分之一的诗篇是在方广寺写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旁修建了二贤祠,并将朱、张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会堂上,让他们永享儒家的香火。
方广寺的特点是:寺深、山深、林深,文化渊源深。
方广寺地处幽深,多泉石、枫树和杉树,深林密竹,风景极美,有「不游方广,不知南岳之深」之说,为南岳之「一绝」。方广寺周围有各种珍奇树术,有树冠碧绿如伞的横豆杉,伯乐树,有挺拔的花榈木,银雀树,有芬芳的香果树,果实赤色的红豆杉.花榈木的木纹斑斓多彩,质地坚硬,过去多用来作为宝剑柄.寄后,有一株腰围六尺,高十余米的娑罗树,传说这种树木在天上的月宫中才看到。
后来仙家将树种送到人间种植,世上才有这种树木.据传此树已近千年,迄今仍然很茂盛,树下有一水泉,依树取名,叫娑罗泉.僧人将泉水用竹枧引入寺中,饮用十分方便,清人邓辅纶作《娑罗泉》诗云:“甘露一夕觉,明月当空掸。上有菩提树,下有娑罗泉。
拨雾掏寒缘,饮此心冷然。”寺院下方不远,有当年惠海和尚洗衣的石台,岩壁上刻着“洗衲”二字,下面就是洗衲池。路边还有明代著名作家张溥读书的啸台和谭元春题留的“恋响”石刻,附近还有南岳最大的一片金钱松林,木质坚硬,树形美观,是很好的风景园林树种。
方广寺四周山坡上还有不少的珍奇物产,如猕猴桃,方广野茶,方竹,龙须草等。此外,山中还盛产罗汉芋.这种罗汉芋制作烹食方法十分奇怪,据《莲峰志》记载:制作时,要到半夜才能采根磨浆蒸煮,且在蒸煮时不能讲话。否则, “闻人声刚辛沸不可尝,放一名鬼芋。”朱熹、张拭曾作《罗汉芋》诗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