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5 21:28
方成培(1713—1808),字仰松,号岫云,安徽歙县人。清代戏剧作家。方氏精通诗词,酷爱戏曲,一生著作甚丰。据《安徽文献书目》记载,其著作有《雷峰塔传奇》四卷、《香研居词麈》四卷、《香研居谈咫》一卷、《听奕轩小稿》三卷、《方仰松词榘》十六卷等。此外,还著有《双泉记传奇》、《诵词记疑》、《镜古续录》、《记后岩学诗》等。方氏所有的著作中,《雷峰塔传奇》最为著名,后人改名为《白蛇传》。
方成培善词曲,论词律音吕尤精,著有 《听奕轩小稿》 、 《香研居词麈》 、 《香研居谈咫》、 《方仰松词榘存》等。戏曲作品有传奇《双泉记》和《雷峰塔》 2种,前者在清代被列为“违碍书籍”,今不传,后者今存。《雷峰塔》是方成培的代表作。黄图珌《雷峰塔》问世之后,曾被梨园改编。1765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延名流数十辈,使撰《雷峰塔》传奇”( 《清稗类钞》 ),出现了又一种新本。稍后,方成培认为这种本子“辞鄙调伪”而重新改作,自云“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雷峰塔传奇自序》)。修改后的本子在场次结构上有所调整,改写了曲词宾白并补入每出的下场诗,但在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方面无大更动。同黄图珌的《雷峰塔》相此,1765年的本子和方本新增了“求草”、“水斗”、“断桥”等重要场次,故事情节更完善,白蛇形象更完美,剧中的法海则成为破坏他人幸福的恶势力的代表人物,因而作品的思想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先生与翁方纲有旧,翁有〈跋余忠宣篆郑公钓台字〉一文可见其概,考其生卒,并略见其生平「好古怀贤」之志,而非但以戏曲长也.乃亦善于搨拓云。
方成培的家庭是徽州那种重视耕读的殷实人家。他自幼体弱多病,曾去六甲岭上(如今的搁船尖),闭关学习《黄帝内经》,在十门九不锁接触到道家的金关玉锁 养生之法。又在 云心寺 接触到维摩禅,此后,他一直对医学很关注,与名医郑梅涧交往甚密,将郑氏家传的喉科医案,撰成《重楼玉钥》2卷,民间广为传抄。后又采辑诸书,参以己见,写成《重楼玉钥续编》2卷。在道光十八年(1838),郑氏后人郑承翰将其刊行,被证明很有医学价值。在此同时,他博览了家藏的经典和诸子百家的文章。及长,他的艺术天赋逐渐显现出来。他研究了方腊的三角戏,对音律有了更深的理解,曾汇集诸家词曲,进行考证与修订格律,编成《词榘》26卷。又为《准律》补写残缺部分。
他一生著作颇多,有传奇《雷峰塔》、《双泉记》等,诗评笔记《诵诗记疑》、《镜古续录》、《记后岩学诗》、《听奕轩》、《词尘》等。其中,《雷峰塔》传奇在20世纪中叶被评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方成培亦在中国戏曲史上成为令人瞩目的剧作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张庚、郭汉成所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已经给了方成培的创作成就以很高的评价:“……方本才使得白蛇故事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悲剧,并以其悲剧冲突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光照于当时的剧坛,征服了广大观众。”(见该书第972页)而且,从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在当代的使用频率与影响来看,他的剧作家的声望有继续攀升的趋势。
《雷峰塔》传奇源自白蛇的故事。这类故事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很常见。在《山海经》、唐代《博异志·白蛇记》里都有蛇或白蛇变人的传说。这里的蛇还是一个邪恶的,令人恐怖的形象。在九百年前的南宋,白蛇被镇在雷峰塔下的事已由老百姓的口头传说演变成了话本,即《雷峰塔》。后在明末被冯梦龙收在他编的平话总集《警世通言》的二十八卷,题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代中期,嘉靖年间的杭州,有盲人携琵琶说唱《雷峰塔》。这时人们已对压在雷峰塔下的白娘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右「郑公钓台」四篆,后题「武威余阙」四小字,亦篆书,泐甚。歙人方仰松成培手搨以寄予者。考郑师山集〈富登钓台记〉:「歙南山水最胜,淛江出焉,由淛源百馀里至县境,曰富登渡。一石巍然出江上,势欲飞入江中。予往来其处,每一登临,或坐或钓,辄徘徊不能去。人因名郑公钓台石。淮阃余公廷心篆隶妙天下,闻予之有是石,公大书『郑公钓台』四字以为寄。至正十有六年秋八月,始刻之台前,而记其所以得名之故,镌诸後石。里人鲍叶为予结草堂其侧。是月辛未记。」按余忠宣公以至正十二年出守安庆,故此记称淮阃也。辛未是至正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此在余公死节之前二年也。后一百二十七年,当明成化十八年壬寅,程篁墩为作诗,且于台前作亭,榜曰「仰止」,摹拓篆书,装潢成册,于宏治癸丑自题其後,一时和者有云间张骏、芜湖胡爟、棠樾鲍楠、馀姚陆相诸人,而沈石田复为诗及图以传之。今又三百年,此迹竟无知者。方君好古怀贤,手拓相寄,良可感也。赋诗报之。忠宣、廷心者余阙也,师山郑玉也,篁墩者程敏政,石田沈周也。
方氏所有的著作中,《雷峰塔传奇》最为著名,后人改名为《白蛇传》。
关于白蛇的神话故事,早已在江南一带民间流传。但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约产生于宋末元初。到了晚明,冯梦龙编的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收录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同时,出现了陈六龙所撰的《雷峰记传奇》,这是最早的关于白蛇故事的戏曲。明末戏曲评论家祁彪佳在其著作《曲品》中评论此剧说:“相传雷峰塔之建,镇白娘子之妖也,以为小剧则可,若全本则呼应全无,何以使观者着急,且其词亦欲笑颦华赡,而疏处尚多。”从祁氏的评论来看,该剧仅是个不太成熟的小戏。但不管怎么说,明天启、崇祯年间已经有了以白娘子为题材的戏曲,遗憾的是《雷峰记传奇》已经失传。
清乾隆三年(1738年),曾任杭州府同知的黄图必刻本《雷峰塔传奇》问世,共二卷三十二折。黄本虽有可取之处,但作为一部完整的戏曲来看,仍有不少欠缺。更主要的问题是竭力宣扬因果报应论,给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蒙上了浓厚的因果论迷雾。尤其是将白娘子写成了满身妖气的邪妖,伶工和观者很不喜欢,其最后被镇于雷峰塔底的悲剧命运,无法令人同情,乃此剧的最大败笔。
方成培认为黄本“在知音者翻阅,不免攒眉,辞鄙调讹,末暇更卜数也。”从方氏的这段话来看,黄本存在问题太多,难以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创作的《雷峰塔传奇》问世,共四卷三十四出。方本比黄本有了很大的进步,归纳起来,方氏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再创作。
1、对该戏的场次进行删增,重新确定了戏剧结构。删除了《描真》等几出无关紧要的戏,新增加了《夜话》、《端阳》、《求草》、《断桥》等几出戏。《夜话》是一出较好的抒情戏,前半出写白娘子与小青夜间的对话,反映了白娘子对于许仙爱情的担心,将其心理活动描写的相当深刻;后半出写白娘子与许仙在庭前月下喁喁谈情,缠绵恩爱。白娘子最后一句“圆缺恨娑罗,休轮到我”,直接向许仙吐露了对前途和爱情的忧虑。增加此出戏起到了前后包罗的作用,有翰衍涛洄之效。《端阳》是一出重场戏,俚中见雅。写端阳节许仙请白娘子饮雄黄酒,白娘子知道饮酒的后果,开始不肯喝,在许仙一再劝说下,终于喝多了,现出了白蛇原形,吓死了许仙。为救许仙,身怀六甲的白娘子决定千里迢迢赴嵩山求药,反映了白娘子对许仙的一片深情,实为白娘子受折磨的开始。《求草》写白娘子历经艰辛,在嵩山求仙草时差点儿被众仙所杀。最后终于取回了仙草,救活了许仙。这出戏将白娘子写成了一个为了爱情不顾自己生死,勇敢的女性形象。《断桥》是全剧艺术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一出戏,深刻、细致地刻划了白娘子对许仙薄幸的责难,而又痴心不改,无限爱怜的矛盾的思想感情,令人对白娘子深表同情,同时也写出了小青刚介、正义的性格,因而这出戏脍炙人口。总之,增加了几出戏,丰富了剧情,该戏大为增色,尤其是在情字上做文章,使整部戏随着人物感情的起伏而跌宕有效,大大增强了此戏的可看性,足见方氏会写戏,善于写戏,独具匠心。
2、重新塑造了白娘子这个艺术的形象。方氏笔下的白娘子不再是个多情、勇敢、善良、可爱的女性形象。同时反映了白娘子是个叛逆女性,为了追求爱情,主动向许仙求爱,受尽折磨且坚贞不屈,敢于向以法海为代表的邪恶势力作殊死斗争,深刻揭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压迫。白娘子以新的艺术形象出现后,立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并与其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为其喜而喜,为其悲而悲,为其恨而恨,为其泣而泣,为其不平而鸣不平。就连鲁迅先生也为白娘子的命运愤愤不平。他说:“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子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方氏将白娘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典型的感人至深的中国女性形象,是方本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3、对曲、白进行了再创作。用方氏自己的话说:“原本曲改其十之九,宾白改其十之七。”由此可见,唱词和说白基本上都是方氏重写的。方氏所写的唱词、说白更加精炼,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更富有文采,且雅俗共赏。比如原戏中写许仙在苏州药店里当伙计,有一出《药赋》,曲、白用一百四五十种中药名堆砌而成,既冗长又枯燥乏味。方氏将《药赋》删去,重新写了唱词《莲花落》,既简洁,又趣意盎然,同时又反映出了当地民间俗曲的风调。
方成培,作为一位徽籍的古代文人,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雷峰塔》传奇梨园演出本,删改重编成一出完美尽善的爱情悲剧。此本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版刊行。由于方本《雷峰塔》传奇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最广大观众的审美趋向,在几百年里广为流传,成为舞台演出本中的经典,也是源源不断的改编的模本。20世纪中期,方本《雷峰塔》传奇树立了在世界戏剧史中的地位,成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是个非常优秀的剧本,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历经200多年,人们喜欢看这个戏,可见其艺术魅力之所在。后人虽对剧情有所修饰,但是谁也没有怀疑过方本是《白蛇传》的真正母本。直到现在,京剧、昆曲中经常上演的《盗仙草》(即《仙草》)、《断桥》等折子戏,和方本完全一样。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方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没有彻底摆脱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然而,不足之处和糟粕与这部戏的艺术成就相比,毕竟是次要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现代人不能用现在的思想观点苛求或责难18世纪的人及其作品,如果这样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而是个虚无主义者了。
《窦娥冤》——元朝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
《精忠旗》——明朝冯梦龙
《清忠谱》——清朝李玉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
《汉宫秋》——元朝马致远
《琵琶记》——元朝高则诚
《娇红记》——明朝孟称舜
《长生殿》——清朝洪升
《雷峰塔》——清朝方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