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枘圆凿

更新时间:2024-10-17 08:37

方枘圆凿(拼音:fāng ruì yuán záo)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楚·宋玉九辨》。

成语出处

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方枘圆凿”。

成语典故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他本是楚国的大夫,能言善辩,博学多才。屈原忠君爱国,体恤百姓,一心要变法强国,举贤任能,惩治贪腐,制定新的宪令,主张联合各国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深得楚国民众的爱戴。

然而,屈原却不为楚怀王所信任,再加上楚怀王宠姬南后郑袖和郑袖所生的儿子子兰,以及妒贤嫉能的靳尚等一群奸臣狼狈勾结,沆瀣一气,极力向楚怀王诬陷诋毁屈原,破坏变法,阻挠起草宪令,使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任何忠谏,被秦国使臣张仪所欺骗到秦国议和,结果被囚身死,成了异域他乡的孤魂野鬼。而对国家命运最为关切的屈原,却被郑袖、子兰、靳尚一伙只顾争权夺利、不管国家危亡的卑小人阴险地排挤出朝堂。他们又在新君楚顷襄王跟前恶意构陷中伤屈原,使屈原被放逐到偏远地方。

屈原有个学生叫宋玉,他为屈原的忠诚报国却被陷害而不平,写下了《九辩》一文。人们在用木头作器具时,凿出的“卯眼”,叫做“凿”;削成的“榫头”叫作“枘”,凿和枘的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合适的装配起来,宋玉在《九辩》中用“方枘圆凿”的比喻来形容屈原刚正不阿,具有政治远见,同那些逐陷他的势利小人,就像是圆的卯眼和方的榫头一样,互不相让融。

成语寓意

“方枘”和“圆凿”注定了不能融合,孔子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想,当“方枘”和“圆凿”遇见时,即使是勉强在一起,得到的也不是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是分散力和离心力。因此,在对于意见或志趣不相同的人时,应该怀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洒脱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成语运用

“方枘圆凿”指方榫头和圆卯眼,两下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唐·陆长源《上宰相书》:“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臣须孜孜嫉恶之人,今悉求温润美秀,沉默弘宽者为之,盖北辕适楚,圆凿方枘,欲求扶倾愈疾,其可得乎?”

明·李维贞《巫山县题名记》:“尝宦蜀,见四明陈君令巫山,亢直不阿,义无苟取,与上官方枘圆凿,卒坐左官律罢,巫山人惋惜涕号。”

明·李贤《送考功李先生致仕序》:“盖先生之所好者淡薄,所尚者俭素,所蹈者恬退,所慕者天爵,惟古人是同,宜乎与世之人固有如圆凿方枘之难合。”

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绣舄》:“细君搜诸床,得只履,迥非故物,试之,方枘圆凿,果不相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