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8 17:28
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一、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骶骨底上面的卵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上面,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形成腰骶关节。底的两侧平滑,名骶翼。骶骨的两侧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所致,该部呈耳郭状,又称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耳状面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骶髂关节的高度并不直接与骶骨高度相关,高而长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短,而低而短的骶骨,骶髂关节可以长。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
了解骶骨的关节突甚为重要,原因是:①与S1及L5神经相关,可能直接或间接压迫这些神经;②第5腰椎椎间孔多有一侧隐窝,前界为第5腰椎间盘及椎体,后界为骶骨关节突的内侧部(位于额状面上),当第5腰椎间盘退化并变窄,第5腰椎椎体向后移位,导致侧隐窝矢径变小。在腰骶部进行手术时,应考虑这种解剖特点。
二、骶骨盆面在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骶骨的后面粗糙不平,正中隆起为骶中嵴,由第1~4骶椎的棘突连成,在骶正中嵴的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在每侧骶中间嵴的外侧各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的后支由此经过。在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如骶骨下部与第1尾椎相愈合,则有5对骶后孔;骶骨底如与第5腰椎愈合,亦可形成5对骶后孔,如为4个骶椎,则只有3对骶后孔。
三、盆面的4对骶前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通,穿过上4对骶神经前支。骶骨后面上下部,各有一缺损,名腰骶间隙和骶尾间隙,蛛网膜下腔麻醉和骶管阻滞可分别由此两间隙进入。骶尾间隙成“八”形,也称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系由于第5骶椎两侧椎弓未愈合、椎板和棘突未发育所致,其位置可存在变异,有的在裂孔的尖端有向下伸延的骨片,将裂孔分为左、右两半,或有些小骨片凸向腹侧,裂孔被分隔,或骶管裂孔两侧缘向腹侧生出一些小骨片,互相相连成两个小孔,或骶角不显而几乎无裂孔。所有这些变异都会在骶管阻滞麻醉时造成障碍。两个间隙的表面均为一坚厚的纤维膜所覆盖。
四、人体直立时骶骨向前倾斜约45°。骶骨盆面的弯曲度大致均匀一致,但可增大或减小,有的于骶尾骨交界处形成角度或曲度不均匀。盆面的弯曲度与骨盆腔各部的直径大小有关,直而长的骶骨或骶骨位置不正,对分娩不利。盆面稍不平坦对骨盆腔大小无重要意义。
五、骶骨的高度与骶椎数目有关,由于腰椎或尾椎的移行,骶椎的数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时称腰椎骶化,腰椎骶化可能完全,也可能不完全,通常一侧发育不全,或仅横突融合而腰椎体与棘突仍分离。第1骶椎一般与第5腰椎形成单岬,但可同时与第2骶椎又形成一岬,构成重岬。
六、如出现腰椎骶化,第5腰椎替代第1骶椎与其上位腰椎,即第4腰椎形成一岬,又与其下一椎骨,即第1骶椎形成一岬而构成重岬。
七、骶管 骶管(sacralcanal)在骶骨体的后部有一扁平的骶管,前后借骶前、后孔与外界相连。下部开口于骶管裂孔。蛛网膜下腔至第2骶椎部即终了,故骶管裂孔处药物注射一般不会有直接注入硬膜囊的危险。
成人骶骨与尾骨
骶骨肿瘤发病率低,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就诊时瘤体往往较大,且骶骨血供非常丰富,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少,手术难度大。外科治疗涉及骶神经根损伤、盆腔脏器损伤、刀口不愈合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前方入路:对于高位骶骨(如S2以上),且软组织包块巨大,单纯后路无法完整切除肿瘤时,先行前路手术游离肿瘤,再行后路手术。前路手术时采取仰卧位,下腹部倒八字切口,腹膜外游离肿瘤,游离肿瘤的同时也可结扎髂内动脉以减少后路手术时出血。
后方入路:基本切口为后方正中直切口或倒Y形切口,将双侧的臀肌及竖脊肌向两侧牵开,触及尾骨尖并将周围的软组织剥离,然后自下向上依次切断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及梨状肌,用手指分离骶前筋膜,此时注意保护直肠,并用湿纱布塞于直肠和骶骨前方的软组织间隙,将直肠推向前方。
肿瘤切除:对于骶骨原发恶性肿瘤部分低位转移性肿瘤,采取大块完整切除,骨巨细胞瘤及骶骨良性病变(1例为骨纤维结构不良),进行手术刮除。
骶骨重建:S1椎体切除后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根据切除的范围采用下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技术。
术后常规禁食,待排气后进流质饮食;放置常压引流管,引流1周以上;保留尿管1周。
并发症:1、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腹胀或大便不通症状,
2、骶骨肿瘤术后容易出现刀口的愈合不良
3、骶神经切除导致尿潴留
4、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内固定松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