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更新时间:2024-10-11 21:40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较为粗大,略呈拳状,外表灰黄色;茎直立,无毛,中下部茎生有叶片,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纸质,两面绿色;头状花序单独生长在茎枝顶端,小花紫红色;瘦果倒圆锥状,密集地覆盖着一层白色长直毛,冠毛刚毛为羽毛状,污白色。花果期8—10月。

植物学史

品种考证

白术最早不分白术苍术,统称为“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张仲景《伤寒论》中始见“白术”之称,十八世纪日本从中国引入白术作生药栽培。白术,原作术,《纲目》云:按六书本义,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则术似为象形字。《尔雅》郭璞注:术似蓟而生山中。故一名山蓟。根味似姜、芥。故又有山姜、山芥诸名。天上古音透纽真韵,山上古音山纽元韵,透、山邻纽,真、元旁转,故天蓟为山蓟之音转。术又为古人服饵之品,隐名山精。《广雅疏证》:《神农药经》云:'必欲长生,常服山精。'此方术家语耳。杨粃蓟,粃亦作桴,《纲目》:扬州之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桴,故有杨桴及桴蓟之名,今人谓之吴术是也。桴乃鼓槌之名。郝懿行认为:陶(弘景)言白术即山蓟,赤术即杨粃蓟。《尔雅》下文赤粃蓟,即上抱蓟,此陶所本。然则杨粃蓟应指苍术。本品早期与苍术不分,陶弘景始分为二,与苍术相比,本品色略淡白,故名之为白术。乞力伽为希腊语Teyaka或拉丁语Theriaca的音译,本为古代西方的一种复方丸药,谓能治百病,可致长生。《南方草木状》不识,以为乞力伽即术,遂使唐宋以后本草方书有以乞力伽为白术之异名者。

植物别名

山蓟、杨粃蓟《尔雅》,术《本经》,山芥、天蓟《吴普本草》,山姜《广雅》,山连《别录》,山精《神农药经》,乞力伽《南方草木状》,冬白术《得配本草》。此种亦有众多的商品化名称,如根据生药的根状茎形状,或鹤形术、金线术、或白术腿,按产地取名,如徽术,按根状茎出土季节取名,如冬术。以于术(浙江于潜)品质为佳。

形态特征

白术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厘米,根状茎结节状;茎直立,通常自中下部长分枝,全部光滑无毛。地下根较为粗大,略呈拳状,外表灰黄色。茎直立,无毛,中下部茎生有叶片。

叶互生,中部茎叶有长3-6厘米的柄,叶片通常3-5羽状全裂;极少兼杂不裂而叶为长椭圆形的。侧裂片1-2对,倒披针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5-7厘米,宽1.5-2厘米;顶裂片比侧裂片大,倒长卵形、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自中部茎叶向上向下,叶渐小,与中部茎叶等样分裂,接花序下部的叶不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柄;或大部茎叶不裂,但总兼杂有3-5羽状全裂的叶。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绿色,无毛,边缘或裂片边缘有长或短针刺状缘毛或细刺齿。

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小花紫红色,植株通常有6-10个头状花序,但不形成明显的花序式排列。苞叶绿色,长3-4厘米,针刺状羽状全裂。总苞大,宽钟状,直径3-4厘米。总苞片9-10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及中外层长卵形或三角形,长6-8毫米;中层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1-16毫米;最内层宽线形,长2厘米,顶端紫红色。全部苞片顶端钝,边缘有白色蛛丝毛。小花长1.7厘米,紫红色,冠檐5深裂。

瘦果倒圆锥状,长7.5毫米,被一层顺向顺伏的稠密白色的长直毛。冠毛刚毛羽毛状,污白色,长15厘米,基部结合成环状。花果期8-10月。

近种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中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有栽培,但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有野生,野生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日本的栽培类型。但日本无野生类型。日本的白术是十八世纪由中国引入作生药栽培的。原野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已绝迹。现各地多有栽培,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

生长习性

白术喜凉爽、温和气候,耐寒、耐旱,忌积水。最适宜生长温度15~22℃,以24~29℃生长迅速。根茎生长最适温度26~28℃。种子发芽最适温度25~30℃。对土壤要求较低,以选地势高燥稍有倾斜的坡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最好在新垦地上栽种。种过的地,须隔5年以上才能再作,否则易发病。前作以禾本科作物为好,不能与易发生白绢病的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轮作。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生产上主要采用育苗移栽法。

育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新种,在30℃的温水中浸泡1天后,捞出催芽播种。条播或撒播。条播者,在播种前,按行距15厘米开沟,沟深4-6厘米,沟内灌水,将种子播于沟内,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畦面盖草保温保湿,然后再浇1次水。每667平方米用种5-7千克。播后7-10天出苗,出苗后揭掉盖草,加强田间管理。至冬季移栽前,667平方米可培育出400-600千克鲜术栽。

移栽:当年冬季至次年春季即可移植。以当年不抽叶开花,主芽健壮,根茎小而整齐,杏核大者为佳。移栽时剪去须根,按行距25厘米开深10厘米的沟,按株距15厘米左右将苗放入沟内,牙尖朝上,并与地面相平。栽后两侧稍加镇压,栽后浇水。一般667平方米需鲜白术50-60千克。

栽培技术

以选地势高燥稍有倾斜的坡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最好在新垦地上栽种。种过的地,须隔5年以上才能再作,否则易发病。前作以禾本科作物为好,不能与易发生白绢病的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轮作。

整地施肥

育苗地应选择肥力中等、排水良好、通风凉爽的微酸性沙壤土,667平方米施农家肥2000千克,深翻耕,耙平整细,作1.2米宽的畦。大田宜选择5年未种过白术的肥沃、通风、凉爽、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作以禾本科作物为好,前作收获后,667平方米施农家肥3000千克,配施50千克过磷酸钙作基肥,深翻20厘米,作成1-1.5米的畦。

田间管理

术栽地的管理幼苗出土后要及时除草并按株距4-6厘米间苗。如天气干旱,可在株间除草,以减少水分蒸发。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早晚浇水抗旱。生长后期如发现抽薹,应及时摘除。

大田管理 

中耕除草:幼苗出土至5月份,田间杂草众多,中耕除草要勤,头几次中耕可深些,以后应浅锄。5月中旬后,植株进入生长旺期,一般不再中耕,株间如有杂草,可用手拔除。

施肥:现蕾前后,可追肥一次,667平方米于行间沟施尿素20千克和复合肥30千克,施后覆土、浇水。摘蕾后一周,可在追肥一次。

灌水排水:白术生长时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根茎膨大时期更需要水分,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灌溉。如雨后积水应及时排水。

摘蕾:6月中旬植株开始现蕾,一般7月上、中旬在现蕾后至开花前分批将蕾摘除。摘蕾有利于提高白术根茎的产量和质量。应该注意的是除草、施肥、摘蕾等田间操作,均应在露水干后进行。

盖草:7月高温季节可在地表撒一层树叶、麦糠等覆盖,调节地温,使白术安全越夏。

采收加工

白术栽种当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白术茎叶开始枯萎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时,挖出根茎,剪去茎秆,运回加工。烘干时,开初用猛火,温度可掌握在90-100℃之间,出现水汽时降温至60-70℃,2-3小时上下翻动一次,须根干燥时取出闷堆“发汗”7-10天,再烘至全干,并将残茎和须根搓去。产品以个大肉厚、无高脚茎、无须根、坚固不空心、断面色黄白、香气浓郁者为佳。一般667平方米产干货200-400千克,折干率30%。

病虫防治

病害有白绢病,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种后栽种,并在植株四周撒石灰消毒。或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病区。立枯病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铁叶病6~8月发病,喷1∶1∶100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1000倍液。锈病可喷25%粉锈宁1000倍液。根腐病用50%多菌灵500倍液和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喷射。另有菌核病、根结线虫病、花叶病、菟丝子等为害。虫害有白术术籽虫、白术长管蚜以及红蜘蛛、金龟子、地老虎等为害。

主要价值

白术在历代本草著作,例如《本经》《本草汇言》中均有记载。白术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炮制入药自唐宋始,世代相传,沿用至今。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白术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白术内酯等,对治疗肝硬化腹水、原发性肝癌、美尼尔氏综合症、慢性腰痛、急性肠炎及白细胞减少症等有一定疗效。白术用途广泛,除了医疗配方用药外,又是40多种中成药制剂的重要原料。

根状茎(白术):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泄泻,水肿,自汗,胎动不安。苗(术苗):祛水,止自汗。

【蒙药】查干一胡吉:根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腹泻,痰饮眩晕,水肿,自汗,胎动不安《蒙药》。

【苗药】根茎用于脾虚食少,腹泻,痰饮眩晕,水肿,胎动不安《湘蓝考》。

【维药】白术:根茎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腹内冷痛,呕泻温痢,水肿黄疸,风眩头痛,目泪风眼,水肿胀满《维药志》。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药性论》:能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蕓。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新修本草》:利小便,及用苦酒渍之,用拭面蕓蒝,极效。

《日华子》: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主肌热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药类法象》:去诸经之湿,理胃。(引自《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利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本草衍义补遗》: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味亦有辛,能消虚痰。

《药性考》:兼补气血,定痛,(止)呕逆,水肿宜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