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野庄村

更新时间:2022-08-04 23:38

施家野庄村位于原平市西北16公里,地处平川,因此地在古代原是大牛堡施姓乡绅的庄园,但该地因处于阳武口附近,历来就是兵戎骚扰之重地,施家家道败落,其所雇佃农和周围迁来的住户繁衍生息,故称——施家野庄。该村贾姓居多,另有贺、任、高、孟等姓间半。据贾氏宗谱记载,明朝洪武初年其先祖已迁至该地,以此推断施家野庄成村至少已有700余年历史。

村情概况

该村现有耕地2221亩,水地2221亩,果园面积100亩,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总面积2212亩,亩产1500斤,粮食总产量3322500斤。以农为主,民营企业、规模养殖为辅,发展产业促增收,探索人畜分离、集中养殖模式,建成养殖小区1处。全村总人口1890人,597户,劳力468个,人均收入3200元,村干部4人,党员总数51人。

自古以来,这一带民间就流传着一首歌谣:阳武河畔没旱年,七十二盘水磨连夜转,十八村水地不靠天。施家野庄就座落在阳武河南岸,是阳武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小有名气,六十年代被树为原平县农业先进的四杆旗之一。七、八十年代,成为全省著名的科学种田标杆,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几十年来,施家野庄与其领头人贾福恒的名字广为传播。人常说:树有根,水有源。这一切都来自施家野庄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渊源。

农村基本建设

农业集体经济时代,施家野庄建立了村级科研大楼、造纸厂、养猪场、养牛场、果树园、标准水利灌溉网、科学试验田等集体经济,成为了当时全省闻名的农业先进集体。村党委干部贾福恒被评为全省特级劳动模范,著名作家马烽曾在该村工作生活一年多时间,期间为该村主编撰写了村史《从穷汉庄到红旗队》,介绍了该村从解放前到“四清”时期的发展奋斗历程,在一个小村能有很多值得书写的素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001-2002年,新建学校一座,投资63万元,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2006年,投资16万元,2003-2005年三年累计投资39万元,硬化通村路、主街道4.1公里。2007年,栽植杨树1000余株,完成了通村路3公里的绿化美化工程2002年,投资15万元,新建人民舞台一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业综合开发

2006年,投资16万元,新建了高标准水渠2000米,整修田间路2公里,机井配套2眼,解决了4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人畜饮水工程

2003年,在村养殖区内建水塔一座,投资7万余元,解决了30余户、5万只鸡、400头猪的人畜吃水问题,年创利40万元。

医疗卫生

2005年,投资10万元筹建农村合作医疗点一处,为周边8个村、1万余人寻医买药提供了方便。

生产生活

2006年,新建大型百货超市一座,投资40万元,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年创利10万元,上缴国家利税2万元。

招商引资

2004年,引进外资200万元,筹建纸箱厂,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解决了村36个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创利60万元,上缴国家利税50余万元。

村貌整治

自从成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村两委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生产和美化村容村貌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通过整治后,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清理村道脏、乱垃圾,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安装新路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意识有了新提高,对庭院卫生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有了讲究,树立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