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25 17:42
施密特-别汉棱镜是一种光学棱镜,可以让影像做180°的旋转,通常用在双筒望远镜内做为“图像架设系统”。
施密特-别汉棱镜是一种光学棱镜,可以让影像做180°的旋转,通常用在双筒望远镜
这个棱镜组由两个被空气隙分离的玻璃棱镜组成,多次的全反射屋顶
与双普罗棱镜或阿贝-柯尼棱镜的设计比较,施密特-别汉棱镜更为紧密。但是,大量的反射和空气隙造成的损失也比其他设计为多,因为有些角度是小于全反射的临界角,这些表面还需要光学镀膜处理来提高全反射的效率。
多次的全反射也会造成光的偏极化,导致光在相位上的落后,与菲涅耳菱形造成的效果相似,必须由特别的相位补正镀膜来抑制,以避免对影像产生不必要的干涉现象。
棱镜,在光学中是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抛光与平坦的表面能折射光线。正确的表面角度取决于应用上的需求,传统的几何形状是以三角型为基础长方形为边的三棱柱。在口头上提到棱镜时,通常都是指这种类型,但许多光学棱镜都不是这种形状的棱镜。只要是对波长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造棱镜,但传统上和外观上看都是以玻璃来制作。
光从一个介质移动到另一个介质时(例如,从空气到玻璃的棱镜),速度会改变。结果是,光的路径被弯曲,并且部分光被反射。光柱在接口所做的角度改变和反射的比率由两个介质相互的折射率来决定。多数介质的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或光的颜色有关,当由棱镜表面折射时,由于色散作用导致不同程度的颜色分离。
艾萨克·牛顿是第一个注意到棱镜将无色的光分裂出颜色的科学家。牛顿安置了第二个棱镜让分裂出颜色后的光线穿过,但是光的颜色不会再改变,因此他认为棱镜能分离颜色。他也利用透镜和第二个棱镜将彩虹重组成白光。这个实验在科学革命期间成为新科学方法很有名的一个例子。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然改变了形而上学,导致约翰·洛克primary vs secondary quality distinction的崛起。
有时仅利用棱镜的表面反射而不是色散,如果在棱镜内部的光线抵达表面时的角度是陡峭的,便会产生全反射,所有的光线都会被反射回内部。这使棱镜在一些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取代镜子的作用。
双筒望远镜(或直接简称双筒镜,也称之为野外镜)是将两个相同的或者镜像对称的望远镜并排连在一个架子上使得它们始终对准同一方向而制成的望远镜。使用者可透过它同时以双眼观察远处景象。双筒望远镜比单筒望远镜提供更高的深度和距离感。双筒镜也可以成由两个短的折射望远镜组合,用于观看遥远目标的设备。
最常见的双筒望远镜的大小正好适合双手托拿,它包括内部的反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缩短望远镜的长度,使它短于透镜的焦距。此外它还可以增大物镜之间的距离来改善深度感。所有常见的双筒望远镜是伽利略式的,或者使用棱镜来呈现一个正像。
大的双筒望远镜比较重,不易稳定地拿住,因此一般被固定在三脚架上或其它支柱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过非常大的(10吨),其物镜的距离相当远的(15米)大型双筒望远镜来确定25公里以外的海上目标的距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筒望远镜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双筒望远镜(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LBT)。
在经典电磁学里,当给电介质施加一个电场时,由于电介质内部正负电荷的相对位移,会产生电偶极子,这现象称为电极化(英语:electric polarization)。施加的电场可能是外电场,也可能是嵌入电介质内部的自由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因为电极化而产生的电偶极子称为“感应电偶极子”,其电偶极矩称为“感应电偶极矩”。
电极化强度又称为“电极化矢量”,定义为电介质内的电偶极矩密度,也就是单位体积的电偶极矩。这定义所指的电偶极矩包括永久电偶极矩和感应电偶极矩。它的国际单位制度量单位是库仑每平方米(coulomb/m2),表示为矢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