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6 13:56
施正一,男,1932年1月生,安徽省桐城市(今枞阳县)人。中共党员。施正一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家和经济学家,曾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筹备组)负责人兼研究生部主任,曾担任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曾也任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兼组织委员会主任。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由国家重点选拔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师从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卡达拉耶夫教授,攻读经济学说史研究生学位,1957年毕业。1958年自愿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期间担任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务。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学术研究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民族学、民族经济学以及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
1.创立“民族经济学”
施正一1954年进入中央民族学院,不久便参与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编写民族问题三套丛书(后改为五套丛书)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着手民族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也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这给施正一创建民族经济学新学科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施正一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新学科的创立。
197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30周年校庆的学术研讨会上,他发表了《关于创建民族经济学新学科的几点意见》,首次提出了建立民族经济学新学科的主张。他指出,民族经济学一方面是从民族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又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来研究民族问题,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民族经济学是研究世界上各个民族的经济问题,而狭义的民族经济学则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1982年,施教授再次对民族经济学进行了系统论证,到了1987年,施教授将他发表过的11篇论文汇编成《民族经济学与民族地区四个现代化》,系统提出建立民族经济学学科的主张。施正一强调,他所说的民族经济学,不同人们所讲的“少数民族经济学”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学”,虽然它们之间存在多种联系和多种共同点,但有某些本质上的差异,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中“经济人类学”与“发展经济学”,两者不仅没有任何联系,而且没有什么共同点。
民族经济学1979年始建,1999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如今,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学科体系。2007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是中央民族大学三大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中国已有23所院校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点,5所院校研究机构设立了博士点。
2.创建“广义民族学”
为创建广义民族学,在施正一教授之前,包括林耀华教授、梁钊韬教授在内的老一代民族学家都花费了心血,年轻一代的民族学家李绍明、杜玉亭等人也做出了贡献。
后来,施正一教授在他撰写的《关于发展中国民族学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来源”问题》等论文中,研究阐述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实现任务等,同时把民族学划分为“狭义民族学”和“广义民族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施正一开始组织编写《广义民族学》一书。广义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它是以“民族”这个特定的客体作为其研究对象,研究民族的形成、发展、变化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研究各个具体民族的具体特征,研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狭义民族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学,主要研究现存的原始民族中的氏族制度或落后民族中的前资本主义的诸种文化形态。
3.系统阐明马克思理论思维方法
基于几十年的研究,施正一教授撰写了《理论思维与经济科学》一书。传统观点把马克思《资本论》中应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归结为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施正一指出,这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他明确提出并系统阐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判断》与《资本论》中所应用的理论思维方法是 “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且论证了这个方法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
4.最早提出“西部开发”战略
1988年,施正一率先提出了关于西部开发的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施正一在考察和探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问题时,就发表了《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概念、特点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要靠各民族团结奋斗》等学术论文,率先提出关于西部开发的概念和构想。施正一在充分考察、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构成与分布、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就西部开发的概念、特点、战略方针与实现目标的各种依据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这为后来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做了一定的舆论和理论准备。
5.提出“宗教文化形态学”
在《施正一文集》附录《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与宗教文化形态学》一文中,施正一首次提出了“宗教文化形态学”的概念,并对其研究的意义、对象、方法做了论述。
颇有社会影响的学术著作有:《民族经济学和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广义民族学》(主编)、《西方民族学史》、《民族辞典》、《关于民族科学与民族问题研究》、《民族经济学导论》、《民族经济学教程》、《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辞典》、《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主要组编人)等,其中五部著作获国家省部级优秀学术著作奖。
施正一教授学术研究范围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民族学以及理论思维科学。结合起来,提出并倡议创建了“民族经济学”新学科,用大量的理论、事实和科学方法阐述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范畴、研究任务与研究意义,以及它同“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强调说明了它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人类学”、“发展经济学”的相似性及相异性。同时灵活地将这一理论思维方法应用到了民族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差距”题及“加速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90年代以来已在广西、内蒙、新疆等民族地区得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