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3 19:00
施爱东,1968年生,江西信丰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施爱东,1968年生,江西信丰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通俗小说研究、民俗学学术史。
《叠加单元:史诗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机制》、《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牛郎织女研究批评》、《英雄杀嫂》、《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等。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点评金庸》 专著 500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7
《点评金庸之江湖手册》 160 香港明窗出版社 2001.2
《点评金庸之妙趣横生》 170 香港明窗出版社 2001.4
《天道与人文》,北京出版社,2011年
《广东民俗大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卷》,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孟姜女哭长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2000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文章、随笔:
[1] 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以各类“公祭大典”“文化旅游节”为中心的讨论,《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2]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 韩森的《变迁之神》,《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
[4] “织女”的故事,《读书》,2008年第2期。
[5] 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
[6] 民俗学视角下的金猪年传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1-22。
[7] 让边缘活力成为中心话语,《中华读书报》,2007-11-14。
[8] 洪长泰的《到民间去》,《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9] 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
[10] 刘魁立先生访谈录,《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
[11] 梁祝故事是怎样结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06-12。
[12] 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13] 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民俗学者的角色定位,《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14]《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笔谈:刘魁立,陈连山,施爱东,高丙中,黄涛,《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5] 柯文的《历史三调》,《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16] 理性策略,非理性表达——《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中的风水现象与风水功能,《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17]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8] 《民俗周刊》,《中华读书报》,2007-01-31。
[19] 从梁祝传说的结尾看民间故事的生长机制,《博览群书》,2006年第11期。
[20] 我们如何进行学术对话,笔谈:吕微、刘宗迪、施爱东、刘晓春、彭牧、祝秀丽,西村真志叶,《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
[21] 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22] 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23] 吕微的《神话何为》,《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24]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二),笔谈:刘宗迪、吕微、施爱东、任双霞、祝秀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25]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笔谈:施爱东、吕微、刘宗迪,《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26] 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27] 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与共时研究——以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8] 金庸小说的对照法则与蒙古想象——以《射雕英雄传》郭靖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例,《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9] 《中国民俗通志》的分类学意义,《中华读书报》,2006-01-06。
[30] 像解代数题那样读野史,《全国新书目》,2006年第1期。
[31]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笔谈:刘宗迪、施爱东、吕微、陈建宪,《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32] “敬文雕像”在钟敬文故乡揭幕,《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
[33] 中日韩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撰工作预备会在京闭幕,《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
[34] 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方式为例,《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
[35] 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故事记忆的重复再现实验及其数据分析,《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36] 在生死线上打捞欢乐——评程文超《打捞欢乐的碎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7] 《歌谣》周刊发刊词作者辨,《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38] 大陆新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民间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9] 故事研究的实验所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10-19。
[40] 故事传播实验的报告与分析,《民俗研究》,2004年第3期。
[41] 钟敬文民俗学学科构想述评,《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42] 耕耘到百岁 微尚恋诗篇——读《钟敬文文集》,《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3] “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44] 英雄杀嫂——从“萧峰杀敏”看金庸小说对传统英雄母题的继承和改造施爱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5] 田野斗牛记——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是非与前瞻,《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6] 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S1期。
[47] 网络时代的学术对话: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民俗研究》,2003年第4期。
[48] 民俗学家叶春生,《文艺报》,2003-12-04。
[49] 史诗叠加单元的结构及其功能——以《罗摩衍那•战斗篇》(季羡林译本)为中心的虚拟模型,《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50] 告别田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51] 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2] 网络时代的学术对话: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3)。
[53] 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54] 私情歌谣与《吴歌乙集》风波,《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
[55] 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民间文化》,2000年第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