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继兴

更新时间:2022-03-07 10:05

施继兴,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2003年退休。1998年出版著作:《东信怎么办?》,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工作经历

施继兴,1967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长期在杭州通信设备厂从事技术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担任厂领导。他和他的团队一起,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1996年,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移动通信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分别在当年发行10000 万股B股和4000万股A股。2000年又增发5800万A股,并成为沪市180指数样本股。2002年,东信销售收入实现105亿元,并拥有35.65 亿元的净资产。

2002年年报显示,东信首次出现亏损,由于移动通信系统市场盛景不再,占其收入70%以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的毛利比2001年下降3.1亿元。不良财务状况继续恶化,2003年第一季度,东信主营业务利润比2002年同期下降28.77%。

2002年,TCL和波导等国产手机厂商实现了全线飘红,其中普天系的波导更是实现净利2.16亿元人民币,同比飚升216.91%。东信显然并没能抓住国产手机井喷的机遇,仅占其收入30%的手机业务依然主要来源于其对摩托罗拉手机的代理销售。

早在1997年,东信就已年产手机150多万台,占中国市场1/6的江山,但却全部贴“ Motolola ”的牌子,而这种产能没有转化为东信的优势。

解救危局

施继兴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企业改革。率先采用了“一企两制”,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并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对组织实现裂变,将公司内部产业链的第一段都实行开放式虚拟运营,即它们作为独立的实体,要与外部公司平等地进行竞争。结果都力有未逮,惨淡收场。

2001年,施继兴引进安达信,重组管理流程,解聘所有员工,并让其重新竞聘上岗,由此压缩了16%的员工。但结果却是由于冲击了太多的利益既得者,从而阻碍重重,“出师未捷身先死”。

2003年6月初,施继兴又开始“救市”。东信系统业务与终端业务实现分离,业务重心转向终端业务,主要就是手机业务。而负责终端业务的公司将成为销售型公司,只负责市场与销售,而不管生产。

施继兴的裁员策略成为其屡试不爽的过冬严寒,从5月份开始,东信就开始“分流”和“降薪”两手策略。其中,分流员工30%共1000多人,19个部门缩减成为10个,中高层管理人员降薪10-20%,但关键骨干人员却不降反升。

在2003年5月9日东信中层会议上,施继兴及其高层纷纷自责失误,但同时也对“大动干戈,以图自救”充满了信心。

然而,事态发展并未尽施继兴所愿。7月14日,东信大股东———普天东方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施继兴不再担任东信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的议案,上述位置将由与施继兴共同“打天下”的郑国民担任。

个人简历

1967年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

1970年6月-1980年3月,任杭州通信设备厂研究所设计员;

1980年3月-1983年8月,任杭州通信设备厂电视分厂支书、主任;

1983年8月-1985年7月,任杭州通信设备厂研究所所长;

1985年7月-1987年6月,任杭州通信设备厂党委副书记;

1987年6月-1988年11月,任杭州通信设备厂党委书记;

1988年11月-1996年4月,任杭州通信设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1996年4月起任杭州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1996年8月起任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3年7月14日正式离任退休。

施继兴的著作:《东信怎么办?》(1998年)一书,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