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08:23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新郑讼》:“事有难于骤明者,有得其端倪而不能以口舌争者,非旁敲侧击,用借宾定主之法,则无皂白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旁敲侧击”。
齐威王八年(前371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启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弓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
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
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礼宾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淳于髡劝谏齐威王没有直接正面否定,而是间接侧面劝说,这样既给齐威王留足了面子,又达到劝谏的目的。理智,冷静,而效果又出人意料。成语告诉人们,直言快语有时候并不是好事情,而旁敲侧击作为一种智慧性的套路有时候却很起作用。能够想到“旁”和“侧”是第一,会“敲”和“击”是第二,两边结合,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旁敲侧击”指在旁边和侧面敲敲打打。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阐明本意,而是用若明若暗的语言影射、攻击,或转弯抹角地说出来。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回:“云岫这东西,不给他两句,他当人家一辈子都是糊涂虫呢。只不过不应这样旁敲侧击,应该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清·梁启超《教育与政治》:“不堂堂正正辩论是非,而旁敲侧击中伤对手,最是卑劣,如此,则正当的舆论永远不会成立。”
现代·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或者‘业儒’的人,想借女人守节的话,来鞭策男子,也不一定。但旁敲侧击,方法本嫌鬼祟,其意也太难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