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07:14
旒,形声。字从㫃(yǎn),从疏省,疏省亦声。“疏”省意为“条带状”、“梳齿装”。“㫃”意为“旌旗”。“㫃”与“疏”省联合起来表示“旌旗上的梳齿样条带装饰物”。
〈名〉
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ribbon]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tassels on ancient crowns,etc.]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5D2
古代有“目不旒视,充耳不闻”的说法。
玉串状的东西
例如:冰旒子(房檐上的悬垂的珠串状结冰)。
浑江(白山市)三岔子镇七岔大队的老家房檐上结了一道道的大冰旒子。
旒
liú
ㄌㄧㄡˊ
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
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力求切,音刘。《玉篇》旌旗垂者。《类篇》旌旗之旓。《诗·商颂》为下国缀旒。《传》旒,章也。《笺》旌旗之垂者也。
又冕旒,以丝绳贯玉,垂冕前後也。《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注》天子以五采为旒,旒十有二。
又《韵补》叶力救切。《皮日休·补九夏歌》何以乐之,金石九奏。何以赐之,龙旂九旒。 《集韵》或作斿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