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内秘真藏经

更新时间:2024-03-04 10:48

无上内秘眞藏经。简称《眞藏经》。撰人不详。属于元始重玄学作品,但影响并不大。《真藏经》虽然也是重玄学的经典,但并没有太大发展,主要观点是:万物非有非空,唯有一真实相。真正的道既不住于万物也不离于万物,不离万物但住于万物的人就是众生,不离于万物但又不住于万物的人就是得道者。敦煌抄本P2467节录此经八卷,《云笈七签》卷九五亦摘录一小节。

简介

无上内秘眞藏经。简称《眞藏经》。撰人不详。属于元始系重玄学作品,但影响并不大。《真藏经》虽然也是重玄学的经典,但其于重玄学并无特殊见解,其观点无非是:万物非有非空,唯有一真实相。真正的道既不住于万物也不离于万物,不离万物但住于万物的人就是众生,不离于万物但又不住于万物的人就是得道者。敦煌抄本P2467节录此经八卷,《云笈七签》卷九五亦摘录一小节。全书分十三品:显道品、辨三宝品、辨四眞品、惠泽品、解脱品、辨相明部袠品、普明品、显功德品、显诫行品、妙德品、集仙品、明行品、究竟品。经文为元始天尊在灵解山与诸仙问答,全面系统阐述修道理论。其说大略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本,反复讲述“眞藏”奥义和大乘妙法。真藏与本际、海空一样,都是指道的别名。经云:“一切众生身性清静,天眞正道隐在其中,名为眞藏。”此眞藏者,乃无内无外,无生无灭、清静寂灭之义。众生有此眞藏,故有眞道性,有无量法,具三清境。但众生迷惑,不信自身有眞藏,故苦恼无边,不得解脱;或外求道法,落入小乘,终难成道。故众生求道,应内求身中眞藏,方能身心解脱,斯为大乘之道。此大乘妙法,不仅要“离一切相、离一切行、离一切观、离一切智,离空有心,离眞实际”;且由此而进“无离,无无离;无行,无无行;无观,无无观;无空,无无空;无眞,无无眞”,以至於“眞道寂灭,灭无所灭”之境。是为道教重玄哲学“有无双遣”之核心理论。

背景介绍

“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

“重玄”思潮在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她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两晋隋唐的“重玄”思想受佛教影响而形成,因而不能谋求把它归属于某一家某一派。重玄派这个派别的名称不见于道书,它的成员之间也没有宗教教派意义上的传承关系,只是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以“重玄”思想来发挥老庄之说的道士,后人便将这些思想相近的道士们划归为“重玄派”的范围。

随着《妙真经》、《太玄经》、《自然经》、《正一经》、《玄门大义》等诸多太玄部重要经典的失传与孟智周、藏玄靖、韦处玄等等学者的著作亡佚,只剩下《道德经》、《西升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道德义渊》和《西升经集注》、《云笈七签》引有众学者的思想;《无上内秘真藏经》、《海空经》、《本际经》其书多为编纂集合南北朝道经而成的合集,雷同处甚多,故有时有前后衔接不严矛盾之处(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他们不属于严格的重玄学,如《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虽然也谈“重玄”问题,但是“囫囵吞枣,把佛学带进 了道教,忘途而不知返”, “实际上已经改头换 面,离开了道教重玄学的根 旨”)。另有晋魏时期《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升玄经》等经不知何派所作,据其内容因跟天师道关系甚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