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01:01
1993年6月,波斯尼亚的一天清晨,一群波斯尼亚士兵发现他们被一场大雾困在了交战双方的前沿地带。太阳升起来以后,塞尔维亚士兵发现了这群波斯尼亚人,并发起了进攻。西基(Ciki,布兰科·德加里克饰,Branko Djuric)是一个波斯尼亚士兵,他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他设法隐藏在了“无人地带”处的一个遗弃的战壕里。
当塞尔维亚部队的指挥官派出2名士兵去搜索这个战壕时,西基躲了起来。这2个塞尔维亚人什么也没发现,但是当他们正要离开时,他们设下了一个机关:将一个“死”去的波斯尼亚士兵的“尸体”放在了地上一颗触发地雷上。当他们完成了这件事之后,他们发现刚才还在那的一支步枪不见了----他们意识到一定还有人藏在战壕里。绝望之余,西基跳出了藏身之处,打死了一个士兵,并打伤了另一个:尼诺(Nino,勒内-比托瑞杰克饰,Rene Bitorajac)。
刹那间,西基和尼诺就闪躲到战壕两边。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塞拉(Cera,就是躺在地雷上的那个波斯尼亚士兵)逐渐地苏醒过来了。他并没死,只是被打昏过去了。但是塞拉如果动一下,地雷就会爆炸,将他们全部炸死。尽管西基和尼诺彼此之间并不信任对方,但他们不得不决定合力寻找摆脱这个困境的办法。期间,他们差点造成相互残杀,但是最终还是引起了双方部队的注意。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双方都向当地联合国的“联合国保护部队”(UNPROFOR)基地求援。
联合国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Marchand)军士接到了他在萨拉热窝的上级电话,上级向他讲述了这个情况。可到了战壕后,他发现最高司令部命令他不得介入这起可能会发生爆炸的事件中。失望之余,马钱德决定违抗军令,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他得到了一个扫雷班的帮助,但是他的上级威胁他说如果他不回到他的岗位上去将会采取严厉的行动。于是,他只得返回。马钱德离开了战壕后,西基和尼诺之间的局势越发紧张,他们几乎相互杀死了对方。
在返回阵地的途中,马钱德遇见了简-利文斯通(Jane Livingstone
“联合国保护部队”的队伍和扫雷班再次集中起来。随着这个“无人地带”开始变得与其说是一个“战场”,到不如说是一个“马戏场”,世界媒体也开始聚焦这个地方。在位于萨格勒布的联合国最高司令部里,对于索夫特上校来说,这个局面实在是太棘手了,他已经通过媒体看到了这一事件的升级。索夫特决定坐飞机亲往,以赢得媒体的支持,并希望扭转这个局面。
在战壕里,扫雷专家检查了仍然压在地雷上塞拉的情况,但告诉马钱德没有任何办法,他们无能为力。索夫特上校到了,他很快也得出了回天无力的结论,但他立即想出了一个可以挽救“联合国保护部队”声誉的良方。
西基和尼诺最终不得不走出了那条战壕,离开了躺在地雷上的塞拉。紧张的局势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起来----这也是最后一次了。经过这一整天狂躁极至的事件后,他们这种荒谬的局面也到了最后一刻。夜晚降临无人地带时,塞拉孤零零地躺在地雷上,等待着他的命运。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无人地带》是一部将隐喻表达得很明显的佳作,它丹尼斯·塔诺维奇直斥波黑战争的荒谬,同时展现了战争中人们无法逃脱的困境(新京报评)。
《无人地带》在对西方媒体表浅化的批判之下,骨子里却完全满足了西方对“差异”关注欲望(齐泽克评)。
《无人地带》令人联想到《奇爱博士》、《陆军野战医院》等一流的战争讽刺片,它是《等待戈多》在银幕上的重演。影片将黑色的幽默与尖刻的讽刺混合在一起,以强烈的反讽凸现了战争的荒谬本质。电影表面上在按照观众对一般战争片的想象发展,但编导最后却以一盆现实的冷水彻底浇灭了所有的幻想,这是一种令人惊骇的现实感。影片站在个体的层面揭示了战争的起源所在,那是人们内心中盲目的仇恨,分析虽然锐利而尖刻,但拒绝提供答案,因为对于仇恨滋生的根源没有简单答案。它没有任何说教成分,也丝毫不浪漫化战争的残忍本质,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影片的前半部分具有戏剧性,后半部分表达趋向多层次,将影片的主题开拓到了更为广阔的层面,对冠冕堂皇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质疑:在自负和官僚作风影响下它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还有对媒体的尖锐批判。极具张力的剧本精心结构而又脉络清楚分明,细节丰富,善于不断制造一个个小高潮给人以惊奇。摄影捕捉到了波斯尼亚粗犷的美感,把自然景色与残酷紧张的对峙并列制造出不和谐感,这也令影片在精彩的剧本之外,呈现了出色的影像(网易娱乐评)。
丹尼斯·塔诺维奇在《无人地带》这部处女作中展现了他举重若轻的黑色幽默(外滩画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