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5 10:57
无以复加(拼音:wú yǐ fù jiā)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
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
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下》:“德胜者文缛,宜崇其制度,宜视海内,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无以复加”。
公元9年,王莽改汉为新朝,自己称帝,在他一系列倒行逆施之下各地起义军群聚反对,风起云涌。王莽面对此起彼伏的义军,心里焦急万分。为了显示自己是能够建立万世帝业的人物,以及表现自己是一个心胸坦荡的帝王,于是下文声言要给自己修宗庙。
文告说:“我承受天命以来,遭遇不幸的命运,灾难的周期,国库空虚,百姓贫穷,祖宗祠庙多年没有修建,我日日夜夜都在惦念着,不敢淡忘。深深想到吉祥昌盛没有比今年更好的了,我才选择这块好地方兴建。我打算在这里亲自动土奠基。”于是,就在长安城郊划出数百顷土地开工建设。莫基这天,王莽专程驱车来到工地,拿起铁锹,亲自挖了三锹土。
大司徒王寻和大司空王邑拿着符节,还有侍中常侍执法杜林等几十人监督指挥建造。刚刚破土,其手下心腹大臣崔发和张邯就前来讨好王莽,大加赞美说:“德行崇高的人,必然礼仪丰富,选择这么吉祥之地,又有如此良美时辰,让这座宗庙的结构规模显得更加堂皇富丽,即使千秋万代以后,在后人眼里仍然是无以复加、举世无双的,无法超过。”
王莽听了下属如此赞扬,更是起劲。他广泛征求了全国工匠的许多设计图样,运用勾股定理来测量计算,动员官吏和平民出于陈慨好义捐献钱粮来帮助建设的,当时的捐赠者出现了“络绎不绝”的景象。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采用拆除古宫馆,使用老木料、旧砖瓦的办法,当时拆毁了长安城西上林苑中的建章宫、承光宫、包阳宫、大台宫储元宫和平乐馆、当路馆、阳禄馆,共十多所,拿这些宫馆的木材砖瓦来修建九所祠庙。从破土这个月起,连续下了六十多天的大雨,时人说此为“苍天之阻”。可王莽执意要兴一座“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的宗庙。
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四方各长四十丈,高十七丈,其余的祠庙相当于它的一半。用铜皮包裹斗拱,用镶金镶银的花纹作为装饰,用尽了各种工艺美术的技巧。工程费用无法计算,累死的奴隶和民夫上万人。不久,发生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很快攻进长安城,王莽被义军碎尸万段。
古语有云:“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贪多必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贪婪,不要霸道,不要暴敛,更不要刚愎自用。水满则溢,月圆则缺,暾缴者易污,峣峣者易折,“持而盈之”,可以休矣。以强权、强势、强威压人者,欺人者必自取其咎,难逃灭顶之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政者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戴,获得百姓支持。王莽不思为民造福,听信谗言,要建立无以复加之宗庙,妄想流芳百世。结果却是,宗庙不但没有无以复加,自身也落得灭亡结局。可见,“无以复加”若能立足道义,“加”的是对百姓的恩惠,“加”的是对国家的负责,“加”的是万世的英明,则会大家拥戴;如果违背道义,那“加”的是枷锁,则必陷于孤立。
“无以复加”指已达到了极点,不能再有所增加。复杂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宋·王楸《野客丛书·录尚书事》:“章帝盖专其一时之权,以一字易之,不知权重无以复加,贻患于后世。”
沈从文《水云》:“这种人做了一件其蠢无以复加的行为,还以为是追求生命最高的意义,而且得到了它。”
刘心武《钟鼓楼》四章:“他偶然从商场的一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一一不禁愧疚、自卑得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