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7 13:18
无可奈何(拼音:wúkě nàihé)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庄子·人间世》。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成语“无可奈何”由句中的“不可奈何”演化而来。
范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当年曾经救助过他的王稽,官职原封未动,因此王稽有些不大满意。有一天,王稽去找范雎说:“我以为人世间的事情,不可知道的有三件:一是皇帝不知哪天忽然驾崩归山,二是您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人世,三是我自己不知哪天死在山沟里。人世间还有无可奈何的事情三件:皇帝死了,他虽然恨臣子也无可奈何了;您离开人世,君恨于臣也无可奈何;我死在山沟里,群恨于臣也是无可奈何了。”
范雎听了王稽的话,心里很不痛快,便到秦昭王那里去说:“陛下,王稽是有大功劳的臣子呀,若不是他的庇护,我来不到秦国;若不是您的圣贤,我也不会当上宰相。今天我做了宰相,而王稽却不见提升官职,我心里过意不去呀。
“好吧,那就提王稽为河东郡守吧!”秦昭王满足了他的要求。原来范雎本是魏国人,先在魏中大夫顺贾家里做门客,后来顺贾怀疑他暗中勾结齐国,将他打得半死,扔进厕所里,他逃命后改名为张禄隐藏起来。正巧秦昭王派王稽到魏国访寻贤人名士,有人将范雎推荐给他。王稽夜里与范雎谈得很投机,便约他到秦国去,范雎高兴地答应了。
王稽和范雎乘车进入秦国,走到湖县的时候,碰上秦相国穰侯的车马。
范雎担心地说:“我听说穰侯是很专权的,反对接纳别国的宾客,如果知道我来了,他会不肯放过的,我还是藏在车里吧!”
穰侯果然把车马停下来,问王稽:“你这次去魏国有何收获?有没有带来宾客呀?他们是只会乱人耳目,毫无益处呀!”
王稽恭敬地回答:“哦,我什么人也没有带回来,您说得对……”
穰侯走远了。范雎跳下车子,对王稽说:“我看穰侯这个人很狡猾,一会儿定回来检查车子,我还是躲开走吧!”
果然不出范雎所料,穰侯走出很长的路,突然折回来搜索王稽的车子。他没有查出人来,才放心离去。范雎在王稽的保护下,安全地进了咸阳城,接着拜见了秦昭王,取得了秦昭王的信任,后来做了秦国的宰相。
王稽将范雎请来秦国,是有功劳的,所以他才向范雎说了那番话。(故事根据《史记·范雎列传》节选改编)
“无可奈何”是濒临绝境、失去希望的消极悲观心态。但凡至此,局势事态已无可挽回。殊不知也有绝处逢生之说,所以说,哪怕是真的到了无望的地步,也不能放弃,不能绝望,也要死马当作活马医,也许奇迹就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况且有一线希望,更是要尝试一下,尤其是要善于求援,因为在自己看来是束手无策,但在他人看来却能另辟蹊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过好每一天,是人生最重要的生存法宝。
“无可奈何”意指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可表示自己没有办法,也可表示对别人没有办法;常作定语、谓语、状语;中性。常作“觉得”一类动词的宾语。
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燕策三》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列传》:“范雎既相,王稽谓范雎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无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则事之不可知者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一六回:宝玉便扫了兴头,只得付于无可奈何,且自静候大愈时再约。
陈冲《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那口气是平淡的,全然无所谓的,听不出有丝毫怨气,连无可奈何的情绪也没有。”
无可奈何—迫不得己
两者都含有“没有办法”的意思。区别在于:“迫不得已”有个“迫”字,强调“出于逼迫”的意思;“无可奈何”没有这个意思。“无可奈何”可用于自己,也可用于别人(表示“对别人没有办法”);“迫不得已”只用于自己。“无可奈何”常跟与情感、心理活动有关的词语搭配,如“无可奈何的悲戚”“无可奈何的苦笑”“觉得无可奈何”;“迫不得己”罕见。“无可奈何”可用于兼语句,如“他那油腔滑调的样子,使我无可奈何”;“迫不得已”不宜用于兼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