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9 04:38
某天,N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大泉和朋友番匠谷教授,请研究所的助手野野村看一座沙钟。那是一座永远漏着沙的沙钟!据说这座沙钟是从白垩纪的土层里出土的。他们为了解开沙钟之谜赶往发掘现场。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在这背后,超过十亿年时空的波澜壮阔的战斗正在展开。这部科幻杰作向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时间的流逝”,究竟是什么?
小松左京,生于大阪,毕业于京都大学意大利文学专业,做过记者、监工、街道工厂厂长,写过时事曲艺剧本。1961年参加科幻杂志的征文比赛,以《在大地上建立和平》获鼓励奖,翌年以《茶泡饭的味道》折桂。《无尽长河的尽头》使他获得国际声誉,成为日本科幻的领军人物,人称“日本科幻之王”,与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称为日本科幻“三御家”(三大师)。他博闻强识、学识渊博,天性颖悟又勤奋异常,小说的构筑技巧娴熟,题材广泛,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主要作品有《复活之日》、《保护鸟》、《继承的是谁?》、《埃间谍》等,1974年《日本沉没》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85年《首都消失》获日本科幻小说大奖。1993年日本群马县的天文爱好者将他们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小松左京”。
啊,醒来……——小松左京成名作《无尽长河的尽头》赏析/姜云生
序言
第一章 象征性的事件
第二章 现实性的终结
尾声(其二)
第三章 事件的开始
第四章 审判者
第五章 挑选
第六章 袭击
第七章 猎人们
第八章 追踪
第九章 狩猎终止
第十章 无尽长河的尽头
尾声(其一)
《无尽长河的尽头》:带你探寻人类存在的意义/孟凡
日本电影《日本沉没》曾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片改编自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说。而近日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小说《无尽长河的尽头》与《日本沉没》一样,都是小松左京的重量级的科幻作品。《无尽长河的尽头》篇幅虽不大,故事的舞台却发生在800亿光年宇宙直径、10亿年的时空里,探求的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艰辛的付出造就伟大的作品
日本的科幻大师小松左京1931年生于大阪,从日本京都大学意大利文学专业毕业后,当过记者、工头、厂长等,还写过戏剧剧本,1961年参加科幻杂志征文比赛获鼓励奖,第二次参赛以《茶泡饭的滋味》折桂,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66年发表《无尽长河的尽头》,成为日本科幻的领军人物,人称日本科幻之王,与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誉为日本科幻“三剑客”。
本书责任编辑李重民介绍,这里有一段轶闻可以看出小松左京在创作《无尽长河的尽头》时的状态。这部小说最初时是在杂志上连载,是边创作边连载,期间,小松左京好几次难以为继,写到第四、五章时,身体有点不适,他甚至想到了放弃,有一种自我投降的中毒似的感觉,但杂志刊登不能挪后,每期的稿子又有个截止期,因此他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小说快结束时正值炎热的盛夏、1965年SF(科学幻想小说)大会召开前夕,他在凌晨二点半时和新星一、筒井康雄等科幻作家们在宾馆里相聚,一边喝酒聊天一边写作,回到旅馆晨曦初露,总算写完了最后一行。在写下“完”字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浑身尽是汗水和油腻,眼睛疼得无法睁开,手指发麻,从肩膀到后脑勺都嘎吱嘎吱地作响。他怀疑这个世上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了!他一头倒在床上,呆呆地注视着美丽夏日的黎明,体会到SF创作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美妙的工作。
从作品里可以看出小松左京对宇宙人生的认知,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日本民族传统意识的烙印。其中写到了关于逆行宇宙(宇宙互为消长)、时间跳跃、人类逃离地球等至今仍然是很新鲜的科幻话题……有的甚至还是令霍金那样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绞尽脑汁却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的科学命题。
小松左京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如幽默科幻《明日小偷》,怪异科幻《所说的那个妈妈》等,但他的作品有个一以贯之的母题,即对人类文明的好奇与关怀,这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理解,对宇宙的思考,对人生自身的探索和忧虑。
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深远
小松左京的科幻对中国科幻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幻作家韩松在博客里说:“小松左京以平静的语气探讨了平凡而缈小的人类的感情的何去何从,并把此作为故事的起始和高潮的结尾。”有网友留言说:“小松左京,一个令人心生敬意的名字。”可见,他在东方科幻史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小松左京的佳作还有很多,比如《再见,火星》、《复活之日》、《虚廊》等,可惜他的科幻小说科学性很强,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因此翻译的难度相应增加,也许这就是他的科幻作品引进到中国来不多的原因之一。
日本科幻作品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很多,除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和良好的科普环境之外,其创作技巧和故事内涵,尤其是科幻作家在创作中钻研相关学科的认真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科幻作家姜云生在本书序中说:“日本人从19世纪末开始受西方科技影响并以之为工具重新认识世界,但他们没有囫囵吞枣‘全盘西化’;对世界的认识,日本人自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内核。因此,出现在科幻作家笔下的宇宙世界,也不是简单地复制阿尔迪斯、迪克、迪拉尼、巴拉达、小冯内库特等西方作家的构想……” 这一点也是很值得我国科幻作者借鉴的。
(本文刊于新华书目报2007年7月28日)作者: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