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1 13:33
无所不容(拼音:wú suǒ bù ró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贬爵安乡侯”裴松之注引《魏书》:“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
曹植,字子建,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本来生性多疑的他,此时更是唯恐天资聪颖、才高八斗的兄弟曹植造反,于是便让曹植出京去封国,并特设了监视诸侯王的官,考察他的一言一行,企图找借口将曹植除掉。
可此后一段时间内并未找到可以杀死曹植的理由。于是,曹丕授意监国谒者灌钧要治曹植的罪,灌钧上奏说:“曹植醉酒之后出言不逊,要挟皇帝的使臣。请求将他依法治罪。”曹丕本想趁此治曹植死罪,然而碍于太后的缘故,只将他的爵位降低,贬为安乡侯,还装作很宽容的样子,说:“曹植是我的同母弟弟,我对于普天下人无所不容,更何况是曹植呢?骨肉手足,怎能置亲情于不顾?因此,我才没将他治罪处死,只有改变了他的爵位。”
此后十多年里,曹植多次上书请求为国家出力,始终没有如愿,无处施展他的才华,终于忧郁成病,死时才四十一岁。
世人赞誉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其实,人宽容自己很容易,饶恕别人却很难。这是人的本性和弱点。人可以先学着宽容自己,也学着严苛自己,然后再努力学会宽容别人。不要只记得自己给别人的好处,更要记住别人给过自己的帮助和给予。给予,不要以取得什么为条件,如果心里背着回报的负担,人随时随地都不会快乐。
“无所不容”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指人的气量很大。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右四条备卫身中。”注:“身中变化,无所不容。”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其治於恶人无所贷,至其过失则无所不容。”
宋·洪迈《容斋随笔》:“张湛不悟其寓言,而窃窃然以太虚无所不容为说,亦隘矣!”
清·龚自珍《太仓五中堂奏疏书后》:“是故君父之慈臣子,无所不容,教诲委曲,至夫斯极。”
无所不—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的意思是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无所不容”与“兼容并包”这两者都有全都包含的意思,但有区别:“无所不容”强调的是能够容纳一切,范围很大;“兼容并包”强调的是各个方面都可以容纳包括进来,范围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