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指盘臭蛙

更新时间:2023-09-05 21:08

无指盘臭蛙(学名:Rana grahami)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体形较大的蛙类,雌雄在体形大小上差异显著,雄性体长7 cm左右,雌性可达10 cm以上。捕捉时皮肤可分泌难闻的粘液。生活时背面颜色随环境变异,一般为浅棕色,背面散有暗绿色网状斑纹或“之”字花斑。腹面颜色浅黄或灰黄色或灰褐色;四肢腹面有灰褐色斑。常生活于中小山溪内植物茂盛以及阴暗潮湿处。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20至32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昆明。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70~84 1mm,雌蛙体长75~105 mm。头顶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或几乎相等,吻端钝圆,瞳孔横椭圆形;鼓膜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列斜置。体背面前部较光滑,有细颗粒和扁平大疣,体后具疣粒或刺疣,无背侧褶;体侧有疣粒;四肢和体腹面光滑。前臂及手长不到头体长之半;指、趾吸盘略显,纵径大于横径,一般无沟;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孑L,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左右跟部重叠;无跗褶,趾问全蹼。体背面颜色变异大,棕褐色有绿色斑或绿色有不规则棕色斑纹,两眼问有一小白点;四肢有褐色与黄色相间的横纹,股、胫部各5~7条;腹面颜色深浅、斑点稀密变异大。雄性第一指具绒毛状婚垫;胸腹部满布小白刺,具一对咽侧内声囊,背侧有雄性线。卵径2.7 mm左右,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灰白色。第36~39期蝌蚪全长54 mm,头体长19 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91%左右;头体细长暗绿色,尾部棕黄色,体尾满布褐黑色斑点;尾肌发达,尾鳍低平,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I:3+3/1+1:1II;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一排,交错排列;口角乳突一排,副突少。刚变成的幼蛙头体长16~19 mm。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l 720~3 200 m的高山中、小型山溪内,溪内水凼较多,两旁长有杂草和稀疏灌丛,植被不甚丰茂,溪水清凉。成蛙白昼隐伏在岸边大石隙问或溪边草丛中,有时栖于岸边仅露出头部,受惊后跳入水凼内潜伏到深水石下。繁殖季节在6月,卵群附着在水凼内水深约40cm 的大石块底面,卵团大小为199 mm×144 mm。蝌蚪底栖,常在石下或腐叶层下。

生态习性

生活环境较广泛。曾在山区的龙潭、静水塘、大小河溪等环境中均可发现。一般匍匐在岸边的石穴或草丛中,特别喜栖于深潭的附近;隐蔽得很好,不易发现.如被惊动即眺入水中.可以潜水很久。五、六月间产卵,卵产于较静的回水凼内.成块状贴于石块下。卵胶瞧8.2毫米,卵径2.5毫米;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包浅。四至七月均可采到各期蝌蚪及新成蛙.蝌蚪可能越冬。蝌蚪多栖居于水流较缓的山溪或回水凼内;体形粗笨,后肢10—1 7毫米时.全长为54毫米,尾长为体长的两倍.尾高为体长的1/2;尾肌较发达,上尾鳍前端较低平且厚. 部的上下尾鳍几等宽,尾末端钝尖;出水孔位左侧;肛口右侧.与下尾鳍相连形成长管状;口适中,口角及下唇缘有唇乳突一排,口角内侧有副突;唇齿式为I:3—3/Ⅲ:1—1.最外一排下唇齿略短于第二排;角质颌细窄。生活时背部为棕黄色.间以深棕及金黄色点;尾肌包较浅.f琶鳍包更浅,尾部散有不很均匀的棕色点,有的细点密集成较大的斑点,下尾鳍前半段无斑点.液浸标本为棕褐色.背部有深色小点,尾部斑点极清晰;后肢发育完善者咽喉部色深。新成蛙体长21.5毫米;背部疣粒显著,四肢磺纹清晰,咽喉部及胸腹部由细棕点形成麻斑,咽喉部包深;指趾末端膨大成扁平吸盘状而无横沟。

习性

白昼隐伏在岸边大石隙间及溪边草丛中,或在溪的岸边将头露出水面,受惊扰后跳入水中或潜入穴中。蝌蚪一般都栖息在山溪水流较缓或回水的绿藻下面或石块下。栖息于海拔720~3200 m山的中、小型山溪内,成蛙白昼隐伏在岸边大石隙间或溪边草丛中,有时栖于岸边仅露出头部,夜间在岩石上或溪流岸边土坎上常可发现。

繁殖

卵产于静水塘内,贴附于塘壁上,卵成块状。卵块大小为199×44mm。在云南巧家县获一个卵块有卵2446粒,卵被胶囊包裹,雌雄蛙在卵堆附近活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