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树莺

更新时间:2024-01-24 21:02

日本树莺(学名:Horornis diphone)为莺科树莺属的鸟类。小型鸟类,共有6个亚种。体长10-18厘米。上体概呈棕褐色,前额和头顶特别鲜亮。下体污白,胸、腹沾皮黄色。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淡灰褐色;脚灰角色。

形态特征

日本树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呈棕褐色,前额、头顶特别鲜亮;腰和尾上覆羽的色泽较浅;眉纹,自嘴基沿眼上方伸至颈侧,呈淡皮黄色;自眼先,穿过眼睛向后延伸至枕的贯眼纹,呈深褐色;颊及耳羽呈淡褐和黄白色相混杂;飞羽暗棕褐色,各羽外翈与背同呈棕褐色;尾羽亦暗棕褐色,但较淡。下体污白,胸、两胁和尾下覆羽沾皮黄色。(普通亚种)

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淡灰褐色;脚灰角色。

东北亚种:上体灰褐色或草黄褐色;额头及尾羽的褐色较明显;两翼褐色,羽缘草黄色。暗褐色的贯眼纹与苍白的眉纹甚明显。颏、喉及腹部污白;体侧及胸部沾棕黄。似芦莺而体型稍小,有明显的眉纹,嘴不及芦莺粗壮,尾呈平尾状。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台湾亚种:上体橄榄褐色,下体较琉球为淡,胸和两胁均沾橄榄色;体形小,翅长64-69毫米。

琉球亚种:上体较台湾亚种为淡,更多灰色,下体近白;翅长70-73毫米。

库页岛亚种:上体较台湾亚种更多纯灰绿色,更少橄榄色。

栖息环境

主要生活于海拔1500米以下稀疏的阔叶林和灌丛中,尤其喜欢林缘道旁次生杨桦幼林和灌丛,也出现于地边宅旁附近小块丛林、灌丛和高草丛中,不进入茂密的大森林中。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善于藏匿多在灌丛或草丛下部低枝间或地面活动觅食,一般不易见到。繁殖期间喜欢站在在高的灌木和幼树的顶枝间鸣叫,一见人则立刻降到灌丛中,并较长时间不再鸣唱,要人未离开时即使恢复鸣叫,亦多是躲藏要茂密的枝叶间,常常仅听其声,不见其影。

主要食物是鳞翅目成虫和幼虫,占28%,其中有拟尺蠖蛾科、枯叶蛾科、毒蛾科、挟蝶科等昆虫;同翅目成虫和幼虫,占28%,其中有沧味虫科、浮尘子科、蚜虫科等昆虫;直翅目昆虫占9.3%,其中有蝗科昆虫;膜翅目成虫,占4.7%,其中有小蜂科、叶蜂科等昆虫。其全部食物中昆虫占70%以上,此外,蜘蛛占28%。所吃的食物有蝽象、梨虎、蝗虫、叶甲、蝉、叩头虫科、蚊科、毛虫、蛾等鳞翅目成虫和幼虫,其中以鞘翅目出现次数最多,约占总数的61.1%,其次为鳞翅目昆虫,出现频率少的是襀翅目和半翅目昆虫。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共和国、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引进:美国。

中国

黑龙江(小兴安岭)、吉林(长白山)、辽宁(丹东)、陕西(南部太白山)、甘肃(东南部、武山南部)、山西(永济、沁水)、云南、河北、河南(罗山)、江苏、浙江(繁殖鸟、夏候鸟),迁徙或越冬于山东(青岛)、福建(福州、厦门)、四川(东北部及中部)、贵州(罗甸)、湖北、湖南(醴陵)、广东、海南东南部及香港和台湾。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地边、道边灌丛特别稠密的地带,常在地面较干燥,筑巢于离地面0.5米的灌木下部低枝间,以草缠绕于树枝上。营巢一般由雌鸟承担。营巢材料就近采得,一般范围在巢半径10-50米内,每1-2分钟取材一次,通常于清晨5:00-9:00最为活跃。每个巢需时6-8天方可完成。

巢多筑在灌丛特别稠密的地带,雌鸟营巢。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营巢,晚者延至6月下旬。营巢期4-5天。巢呈杯形、椭圆形。巢的外壁由禾本科的叶和细茎,以及山槐、柳、栎、山杨的枯叶以及玉米、果实的外皮构成。巢的内壁由细草根和树叶组成,内壁以树木韧皮纤维、兽毛、鸟羽。巢开口于上部。巢测外径5-9×10-12厘米,内径5-6×6-7厘米,深8-9.5×10-15.5厘米、巢口直径5.5-5.5厘米。

日本树莺还有营群巢的习性。巢间距离为2-10米范围之内。没有同种鸟的格斗和驱逐行为。繁殖期间,雄鸟常在巢的附近警戒,当人走近巢时,雄鸟常从别处飞来惊叫不息,雌鸟也在灌丛中惊叫。

巢建造成后,即开始产卵,一般于早晨5:00以前产卵,日产1枚,年产一窝。每窝产4-5枚为最常见。卵呈椭圆形,砖红色,缀以紫褐色块状斑,尤以钝端密集,个别卵在钝端形成紫褐色环。卵的大小19.2毫米×14.6毫米,卵重1.6-2.5克。第1枚卵产出后即开始抱卵。孵化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附近警戒,若遇异常情况或危险时即发出惊叫声,雌鸟立即从巢中飞出,并发出惊叫,待危险过去,方回巢继续抱卵。孵化期15-16天。雌鸟恋巢性较强。孵化率97%左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