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1 09:23
日本货币政策是日本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日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侧重于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它并不将促进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同时并列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目的是为了避免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同时出现为换取高速增长而牺牲物价稳定的现象。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成功所在,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英、美、加,而通货膨胀率低于英、美、加等国的原因所在。就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两大目标而言,日本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也是不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为保证引进技术所需外汇,以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1973~1974年日本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后,日本中央银行则以稳定物价作为贯彻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
日本制定的中介指标包括: 货币供应量、贷款增加额、利润等。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也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及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选定的是提供给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增加额。进入70年代以后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的中介指标加以监测,一直至今。日本的货币指标有7种: M1=现金通货和活期存款; M′1=M1加法人企业定期存款; M2=M′1加上个人及公共团体定期存款; M3=M2加上邮政储蓄存款、信托本金及各种信用合作机构存款; M′1+CD(可转让定期存单); M2+CD; M3+CD。就具体监测指标而言,70年代初到1978年,M1曾经是日本观察现实购买力的主要依据。1978年以后,中央银行一直将M2+CD作为主要监测指标,原因是该指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大于M1;同消费物价水平的关系比M1同消费物价水平的关系更密切、更稳定且有规律性; 另外,因M1所包的活期存款是无息的,利率升降会引起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间的频繁移动,造成M1波动不羁。而M2+CD因既包括活期存款又包括定期存款,故不存在这种情况。日本以M2+CD为重点监测指标对调控宏观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操作目标的选择上,日本选用的是同业拆借利率。在日本,利率处于严格管制之下,只有同业市场拆借利率是由市场机制决定,日本将其作为操作目标,通过诱导其升降影响国内信用,保证中介指标的实现,进而确保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日本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灵活多样:①贷款。适时调整贷款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采取不同贷款政策。②法定利率是指日本中央银行对法定利率进行政策性的调整。这一政策的效果有两种: 一是可改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二是可以起到告示效应的作用。③债券、票据买卖。1972年票据市场发展起来后,日本中央银行通过票据买卖调节市场上的短期资金供求量。它已经成为日本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内容之一。④法定准备率。对不同的金融机构采用不同的准备率,对不同种类的存款采用不同的准备率。对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规定的准备率较高,对规模较小的规定的准备率较低; 活期存款准备率较高,定期存款准备率较低。⑤窗口指导。是对其他政策工具的一种补充手段。当上述手段不能使货币政策达到理想效果时,政府行政干预还是很有必要的。窗口指导在金融紧缩时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最强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