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鲉

更新时间:2023-09-05 21:02

日本鬼鲉,学名:Inimicus japonicus (G. Cuvier, 1829),毒鲉科鬼鲉属的一种鱼类。最大体长29 cm。最大体重480g。体表无鳞,体方长,稍侧扁,各处都有皮瓣,口小近垂直,两颌和锄骨有齿,口盖骨无齿。胸鳍腹鳍大,尾鳍圆。背臀腹鳍棘有毒,棘基部毒腺有剧毒。

形态特征

头额部凹陷,口较小略向上斜。背鳍棘刺锐利,皮膜切入很深,其根部有毒腺。体表褐色上散布着黑白斑块。

体延长,前部粗大,后部稍侧扁。头上与头侧有凹陷和突起,颅骨均被皮膜所盖。鳔缺如;幽门盲囊大形。体无鳞;侧线孔数15-17。具皮瓣,头部、躯干部及背鳍硬棘鳍条上皆有。口中大,口裂几垂直,下颌弧形上突;两颌具绒毛状齿,锄骨具齿,腭骨则无。吻不特别长,吻长较眼后区为短;眶间区之宽度较吻长略小。背鳍连续,鳍棘有许多丝状突起,具XVI-XVIII鳍棘,前方三棘分离,第III棘与第IV棘间距较大,自此向后之鳍膜皆深凹至棘之1/2处,软条5-8(通常为 XVII-7);胸鳍宽大,下方有2游离鳍条;臀鳍基底略长而低,具II鳍棘,软条8-10(通常为 10);腹鳍大,具I硬棘,5软条,鳍膜与体壁相连;尾鳍圆形。体深褐色以至于紫红色,变异很大,各鳍有白点或白线,胸鳍内面有褐色斑点或条纹,或有黑色斑点或斑块。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主要栖息于沿岸或海岛附近沙泥或石砾底质的海域。具伪装能力,时常埋藏身体而不容易被发现,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过往之小鱼与甲壳动物为食。在求偶期期间,会开展胸鳍来展现婚姻色,或是其警告色来惊吓掠食者。背鳍鳍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险生物。生活在海湾水深200米左右的海底。形态怪丑,随栖息的场所体色各异,有暗褐色、红色及黄色。肉白色,味道鲜美。属夜行性鱼类,昼间潜藏于沙中,夜晚才出来觅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由日本中国南海。台湾西南部及澎湖有分布。

渔业利用

中小型鱼类,通常为延绳钓及底拖网所捕获,产量并不太大,肉质细致美味,宜清蒸、煮汤,终年可获,无明显丰渔期。在日本有人工养殖。被使用于中药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