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5 21:39
日本鹡鸰(学名:Motacilla grandis):体长约20厘米。上体多黑色,额、颏及眉纹白,下体白,两翼黑而具白色横斑及羽缘,尾黑而边缘白色。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飞行时发出嘁喳声,具复杂而独特的鸣声。
日本鹡鸰额白色,具一白色眉纹。其余头、颈、包括眼先、颊、耳覆羽、头侧和颈侧、背、肩、腰等整个上体黑色。尾上覆羽黑色。接近尾基的尾上覆羽外翈具宽的白色羽缘,尾羽黑色,最外侧两对尾羽白色,内侧具较宽的黑褐色羽缘,羽端亦为白色。翅上小覆羽黑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羽基黑色,飞羽灰黑,内侧飞羽主要为白色,三级飞羽黑色具窄的白缘,内侧最长的三级飞羽外侧白色。颏白色,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虹膜褐色,嘴、脚黑色。
幼鸟上体褐灰色,下体白色沾黄,喉两侧、胸和两胁沾褐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0-23克,雌性21-23克;体长雄性181-190毫米,雌性175-201毫米;嘴峰雄性12-15毫米,雌性13-14毫米;翅雄性86-95毫米,雌性83-88毫米;尾雄性87-95毫米。雌性86-92毫米;跗跖雄性22-24毫米,雌性22-24毫米。
主要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岸边,也栖于村落附近。尤其喜欢沙石河边和湖中小岛,很少到山中溪流和海岸。喜农田、稻田和溪流。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地上行走或奔跑捕食。飞行姿式呈波浪式,有时也较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尾不住地上下摆动。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以及昆虫幼虫为食: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如象甲、蛴螬、叩头甲、米象、毛虫、蝗虫、蝉、螽斯、金龟子、蚂蚁、蜂类、步行虫、蛾、蝇、蚜虫、蛆、蛹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原产地:日本和韩国。
游荡:中国、朝鲜,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中国台湾岛。
日本鹡鸰的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7月,营巢于山区人类居住环境附近,巢多置于水边草丛,房屋屋檐和岩壁缝隙中。巢材主要为枯草茎、枯草叶和草根。巢呈杯状,外壁为粗的草茎和草叶,内壁为细的草根和树皮纤维,内垫有兽毛和羽毛。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被有鼠灰色、暗褐色或紫褐色斑,卵的大小为20.5毫米×16.5毫米。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2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4天左右雏鸟即可离巢。
单一物种,无亚种。曾经是白鹡鸰的亚种之一,1994年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 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日本鹡鸰在日本为留鸟,在中国为偶见迷鸟,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应该严格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