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7 18:33
日照市工业学校坐落在五莲县域西南灵公山下、洪凝河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是1993年6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中专学校。2015年学校整体搬迁到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址三亚路77号。
日照市工业学校于1993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山东省就业明星学校。学校位于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亚路77号,占地260亩,教职工256人,在校生4200多人。
学校秉持“学一技之长,养一生习惯,让学生拥有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大力推进办学、教学、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四项改革,打造课程与教材、师资队伍、实训资源、信息化平台四个支撑体系, 2015年10月,成为日照市首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6年4月又成功申办山东省示范性职业学校。
学校现举办三年制中专教育、“3+2”五年制大专教育、“3+4”七年制本科教育;与日照市篮球、足球、摩托艇三个协会联合办学,与嘉泉大学等6所韩国高校举办中韩国际班,与吉林大学等4所国内高校举办本专科学历教育。现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车辆工程、商务管理四个系,开设数控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铁乘务)、会计等11个专业。与日钢集团、现代威亚、港务局、兴业集团、金马集团、海恩锯业、双港活塞、海信集团、海尔集团、歌尔声学、共达电声、福田雷沃等80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人才供需关系,毕业生就业率99%。
20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托举起了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和梦想。2015年,由团市委、市教育局主办,学校承办了“小白杨”关爱行动--青少年就业、创业技能提升行动。学校被团市委表彰为“日照市励志学校”,是目前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学校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精心培育现代高端技能人才,高标准推进日照市数控技术应用和财经职教集团的建设,搭建职业教育与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国内一流、接轨国际水平的现代化职业学校。
2001年被外经贸部、教育部确定为“日本国政府无偿援助项目学校”,获日本国政府价值1253万元实习设备无偿援助,是全国五处受援学校之一。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获中央财政230万元、500万元和1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扶持。作为国家、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国家财政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扶持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创建中国特色名校”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社会需求,先后开设了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钢铁冶炼、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电子商务等15个专业。密切建立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思想多元、个性多样、水平多层、发展多极,差异巨大的实际,确立了“基本素质+特长技能”的培养目标。以试行学分制和“名师工程”为重点,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全市率先试行教师“做菜”、学生“点菜”的学分制管理。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和“优生优业(优先就业)”制度。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毕业时都能取得2-3项技能等级证书。最近,被省劳动保障厅、教育厅确认为“双证互通试点学校”。提出并构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平安校园和数字校园”,为师生创造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多彩自主的生活环境和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
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加快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目前,有十多项教育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育科研工作示范学校”。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CAI课件审定会”和“电类教材编写提纲审定会”,相继在该校召开。该校教师主编的《电子技术CAI课件》和《机械制造技术技能训练》一书,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电子技术CAI课件被确认为国家优秀课件一等奖,全国推广发行。
大力推进“联合办学”战略,联合办学向集约化发展。目前已与莒县职教中心、沂源职教中心等4所学校联合打造“1+2”模式。与深圳鸿准精密模具公司合办“鸿准班”,在安旭集团、五征集团等开辟20处校外实训基地,与韩国威亚发动机公司、日照港务局、日照钢铁公司、青岛海尔集团、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8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人才供需关系,初步实现了订单教育和定向培养,毕业生就业一直保持在98%以上。建校十几年来,向社会输送了1万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有许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创业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