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8 13:04
唐·房玄龄《晋书·何曾传》:“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日食万钱”。
西晋初年,有一个大官,名叫何曾,他号称孝子仁人,实际上却是一个伪君子。
有人称赞何曾对父母能尽孝,待人能尽礼,是礼法之士的典型。何曾在这些方面确实做到一丝不苟,即使自己家里,也搞得一派严肃气氛,与妻子见面,他必定要先扯平衣服,戴正帽子,待她如同宾客。何曾位列三公,上朝见皇帝只须作揖就可以了,另外两个同级的官吏就是这样做的,可是何曾独独以大礼参拜,显示他在礼法上做得毫不欠缺。
不过,遵守礼法只是何曾的一面,他的另一面是生活上奢侈浪费,追求享受。何曾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超过标准的极高享受,他和家人的衣服,都是当时最高档的衣料做成,力求绮丽、新颖;住的房子装饰豪华,摆设精美,一派富丽堂皇;外出坐的牛车,那穿在牛鼻上的绳子竟用铜钩代替,连牛角和牛蹄都擦得锃亮;吃就更讲究了,厨师每天为他变换花样,做出种种不同的鲜美滋味。何曾饮食每天要耗费上万铜钱(日食万钱),即使这样,他还会不满意,有时竟对着满桌子的菜肴叹气,说:“真叫我无处下筷子!”
何曾这样奢侈无度,引起了正直的大臣们的愤慨,有人多次向皇帝揭发,但因为何曾是朝廷重臣,皇帝并不追究。但是因为家人养成奢侈无度习惯,到了何曾孙子时,家财以全部败光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敬天惜粮、勤俭节约的传统,“俭以养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等内涵丰富的古训,浓缩了一个民族对个人和家国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古今中外,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成于奋斗,亡于奢靡。不论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都不能丢。物质生活越丰富,越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文明理念。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糜夸人,卒以此死东市”。成语告诉人们,勤俭节约是美德,而奢侈纵情是祸害。凡是有道德的人,都节俭纯朴。一个人作风节俭,则会清心寡欲。为官者清心寡欲,则不贪不占而勤于政事;平民百姓清心寡欲,则能安居乐业;崇侈恣情,则欲望膨胀。为官者多欲,会贪慕富贵,进而败坏道德,招来灾祸;平民百姓贪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日食万钱”指每天的饮食耗费上万的钱财。形容生活极其奢侈。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补语、定语。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来若说争,只争个是非。若是,虽斩首穴胸,亦有所不顾。若不是,虽日食万钱,日迁九官,亦只是不是。看来别无道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有个王涯丞相,官居一品,权压百僚,僮仆千数,日食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