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14:35
旦(拼音:dà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太阳从地面升起,本义是天亮,也即“早晨”、“破晓”之义,并由此引申出“光明”“白昼”“一日之始”等意义,又指某一日。也指传统戏曲中扮演女子的角色,即旦角。
指事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1是甲骨文的“旦”。因为契刻弧线不便的缘故,“旦”字明“日”的部分的外沿,多为直线,所以太阳(日)呈多角形。“日”下的梯形框则表示地面。全字构形的意思,是指太阳正从地面升起,这就是义为“黎明”“大亮”“早晨”的“旦”。金文(字形2、3)的“旦”则把地面部分实化了。太阳呈扁圆形,正紧贴地面。这种“初阳吻地”的景象(字形2)可能与太阳在地面上的投影有关。于是,在这基础上,隶变为字形7、9。字的演变流程,比较简单,是望文可以知义的。
“旦”的本义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即早晨。作为清晨的标志,旦与朝同义。例如《尚书·太甲上》所说的:“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待旦”,即等待天亮、等待太阳升起。太阳升起,大地通明,故“旦”历来是光明的象征。《尚书大传·虞夏传》载《卿云歌》云:“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即明明相代,光华永存。“旦”所表示的光明的意思,引申可以表示诚恳坦白,例如《诗经》中的名句“信誓旦旦”,是盟誓诚恳的表现。
因为“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因此又引申指一天,表示“天”或“日”,例如“元旦”,即指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种角色行当叫“旦”。京剧就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旦”行扮演的是女性人物。戏剧中的“旦”和旦的本义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借用现象。在宋杂剧中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等五种角色行当,其中“引戏”扮演的就是女性。据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词林须知》记载:金代“杂剧院本皆有‘正末’‘副末’‘狚’‘孤’‘靓’‘鸨’‘猱’‘捷讥’‘引戏’九色之名”。《天台陶九成论曲》引《丹丘先生论曲》解释说“狚”、“今俗讹为旦”。到元杂剧,形成了以正末、正旦为主的角色分工体制,其中的“正旦”一色就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和旦,包含了后世戏曲中的青衣、闺门旦、花旦、老旦在内。近代各种戏曲剧种继承了“旦”这种角色行当,直到现代京剧依然按照人物年龄、性格和社会地位不同把“旦”这一行划分为青衣(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专行,表演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七】【旦部】得案切(dàn)
明也。从日见一上①。一,地也。凡旦之属皆从旦。
【注释】①从日句:徐灝《说文段注笺》:“日初出地平时也。”
“朙(明)也”注:明当作朝。下文云:朝者,旦也,二字互训。《大雅·板》毛传曰:旦,明也。此旦引伸之义。非其本义。《卫风》:信誓旦旦。传曰:信誓旦旦然,谓明明然也。
“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注:《易》曰:明出地上。得案切。十四部。凡旦之属皆从旦。
【辰集上】【日部】 旦;部外笔画:1
《唐韵》《集韵》《韵会》得案切。《正韵》得烂切,并丹去声。《说文》: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玉篇》:朝也,晓也。《尔雅·释诂》旦,早也。《书·大禹谟》:正月朔旦。《诗·陈风》:谷旦于差。
又《大雅》:昊天曰旦。《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曲阿,是谓旦明。
又《诗·卫风》:信誓旦旦。笺:言其恳恻款诚。疏:旦旦犹怛怛。《释文》:旦旦,《说文》:作𢘇𢘇。
又《诗·卫风·朱传》:旦旦,明也。
又《前汉·惠帝纪》:当为城旦舂者。注: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岁刑也。
又震旦,西域称中国之名。《楼炭经》:葱河以东名震旦。
又盍旦。《礼·坊记》:相彼盍旦。注:盍旦,夜鸣求旦之鸟。
又与神同。《礼·郊特牲》: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注:旦当为神,篆字之误也。
又《韵补》:叶都眷切。庾敳《意赋》:宗统竟初不别兮,大德亡其情愿。天地短于朝生兮,亿代促于始旦。
旦、朝(zhāo)
二字都表示太阳初升的时候,但所表示的时间范围不尽相同。“旦”指夜刚尽、日初出时,而“朝”则指日出至早饭这段时间。
❶“日”窄“一”宽。❷“日”,主体居上半格,上宽下窄。❸末笔横在横中线下侧,两端都超出“日”。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