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

更新时间:2024-07-03 20:34

《早发》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作者率军队早晨出发的情景。第一句从将帅的角度写行军时军容的严整,第二句交待了行军路程的漫长和沿途山水的辽阔壮丽。第三句写作者身为将帅的儒雅沉着、韬略在胸。第四句从队伍的角度写行军时军纪的严明。从诗中可以看得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作品原文

早发

繖幄⑴垂垂⑵马踏沙,

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⑶胸中策⑷,

缓步徐行⑸静不哗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繖幄(sǎn wò):指伞盖。繖,同“伞”,从晋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⑵垂垂:向下飘动的样子。

⑶形势:山川地势。

⑷策:战术、方略。

⑸徐行:慢速前进。

⑹哗:嘈杂的声音。

白话译文

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

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

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创作背景

宗泽为宋哲宗元佑年间进士,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知磁州兼义军都总管,大败金兵。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宗泽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整顿军纪,加强战备,任用岳飞为将,召集各路义军,屡败金兵。曾多次上书高宗,力主还都,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但都被投降派所阻,因而忧愤成疾,临终前还连呼三声“过河”,作下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平平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名家点评

现代蒋孟豪《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读罢此诗,行军途中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和一个运筹指挥若定的大将形象,便浮现眼帘。描绘动人,脍炙人口。

作家简介

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三呼“过河”而卒。死后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