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塔

更新时间:2023-08-29 13:56

泰塔,又称宝塔寺塔、旬邑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城北街东侧旬邑中学院内。为旧时旬邑县的风水塔和标志性建筑。唐代已有泰塔,因故损毁,现塔为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重建。

历史沿革

泰塔相传始建于唐朝,据清乾隆五十年版《三水县志》记载:“泰塔在城东北隅,高十五丈,其阴建宝塔寺。旧志载唐吐蕃人寇,塔经火焚,积久损伤,塔遂东斜。万历年间县人文运开葺之,顺治甲午六月十日地震,仍端正如初,辛亥旧屯厅沈光禧闻其胜口,损资筑垣,邑人庶因重修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塔受到了充分重视和保护。

1957~1958年,对泰塔实施全面整修。维修中,主持工程的杨正兴先生在塔身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发现一砖刻题记,上刻北宋“嘉祐四年正月中建”字样,借此得到建塔确切时间。或可认为,唐代已有泰塔,因故损毁,现塔为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重建。

1978年,修复塔内木梯及部分门窗。

1998年,对塔基及四周排水重新做加固处理。

2005年,测出“泰塔向东北倾斜,偏离中心线2.051米,倾斜度达到1度55分48秒,且墙体出现几处裂痕”。

2006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付专款,用于局部维修。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特大地震波及陕西,造成塔身倾斜加剧。事后测出“塔顶中心点偏移2.154米,较2005年增加了10.3厘米”。

建筑格局

泰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3米,平面呈八边形,7层,底层直径为12米。塔身底层北面辟砖券拱门,内设塔心室,通过甬道可以进入塔内。从塔的第2层开始一直到顶层,每层均辟4个砖券拱门,长方形假门相间,上下层位置交错。因而增加了塔壁整体刚性。2层之上每层均用青砖刻出仿木构3间,雕刻出倚柱、阑额、平座钩栏。在当心间辟砖券拱门或长方形假板门,两侧均用青砖刻出直棂窗,或雕出毯形菱花格子窗与曲尺形栏杆,制作精巧细腻,装饰美观。每层均叠涩出檐,用石材做角梁,外端唯成龙头形螭首,自翼角向外挑出,螭首上悬挂风铎,每当清风吹来,56个风铎便响起一片清脆悦耳之声。

每层檐下和平座均施砖雕斗拱,形式为五铺作出双抄,在当中间均置补间斗拱一朵。塔身顶端置石雕宝瓶式塔刹,另外顶部还安置有两个铁人,对面相跪,并用手执着一根铁链,整个造型惟妙惟肖,工艺精细考究,为塔中珍品。塔身结构为单壁中空,每层均设楼梯、楼板。

文物遗存

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有一块砖刻题记。塔共七层八面,24个窗洞,56个风铃,还有铁铸龙、人雕像等。

文物价值

泰塔做为陕西众多砖塔中的代表,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唐宋建筑技术与艺术风格之大成,塔外观从第2层至顶部,逐层向内收分,形成柔和的曲线,即造成强烈向上的动感,又让人感到庄重稳健的气氛。该塔虽然为砖木混合结构,但在做法上为仿制木构建筑,无论是塔身的整体还是局部,均雕刻精美,因而该塔具有比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

“泰塔”之名的由来,一般认为与《易•经》卦象有关,即塔的选址在“卦十一”《易•泰》之位,取意乾坤和畅,道路通达,故称。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誉之诗句,其中以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周崇雅作的《宝塔凌空》七言诗对该塔的描绘尤为形象。“玲珑金刹跨豳阳,七级芙蓉含利藏,风雨翠屏形突兀,云霞白色苍茫镜”,是对该塔的气势与形状的描写。

文物保护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泰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陕西省政府划定其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塔基周围外延53米。一般保护区同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同一般保护区。

2001年6月25日,泰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6月,泰塔抢险加固工程入选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名单。

旅游信息

泰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城北街东侧旬邑中学院内。

乘坐市内公交旬邑3路到东桥站下车,步行约450米到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