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滩坡古墓群

更新时间:2024-01-13 12:30

旱滩坡古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台地上,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是汉朝至晋朝时期的古遗址。

历史沿革

1957年7月,在古凉州城西南约15千米处旱滩坡古墓群发掘了编号为6号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在墓中出土了480枚木简。

1972年底,旱滩坡古墓群出土《医药简》,计木简78枚。

1985年7~8月,为配合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与武威市文管会在旱滩坡古墓群,发掘清理了西晋至五凉时期的28座墓葬。

1989年8月11日,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旱滩坡古墓群普查时,发现1座汉墓,这座汉墓坐落在一个小山丘下,墓道与墓门已经暴露,普查队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

遗址特点

综述

旱滩坡古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台地上,跨柏树、松树、西营3乡镇,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墓葬时代分别为东汉、魏晋、十六国前凉等。汉墓部分地表无封土,部分有圆形小土堆。大部分为带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砖墓较少。魏晋和前凉墓地表均有封土,而且墓道部分亦有封土,圆形封土顶部和墓道口均埋有石块,标志明显;结构有土洞和砖室两种,均带斜坡墓道。有单室墓,也有双室墓,规模普遍比汉墓较大。随葬器物以灰陶为主,木器次之。画像砖墓少见。

M19

M19墓室内置棺木两具,为男女木棺各一具。棺内共有木牍5枚,男棺内有衣物疏一枚,其他类木牍三枚,女棺内有衣物疏一枚。通过对五枚木牍的解读,可知这座墓是前凉驸马都尉、建义奋节将军长史姬瑜和他的妻子的合葬墓。

东汉墓

墓葬揭开时,里面淤土厚约80厘米。墓葬为土圹单室墓,墓门方向正东,墓门前有斜坡墓道(未做清理,长度不明)。墓室东西长3.7米、南北宽1.54米、高1.4米,墓门用大砾石砌封。高1.3米、宽0.8米,墓门距地表深1.4米。墓门和墓室均为平顶,墓室内东西向并列柏木棺二具,相距1.6米。棺为长方形,以榫卯结合。均长190厘米、宽54厘米、高约56厘米,棺板厚7厘米、盖厚6厘米。

随葬品置于墓室前部的左右两侧,未扰动。木简1束,置于棺盖上面。鸠杖1件,置于棺的前部,壶、罐、仓、灶、井、盘、豆等陶器,置于棺首的两侧。铜镜及五铢钱、货泉等出自棺内墓主骨骸之下。

文物遗存

综述

旱滩坡古墓群出土随葬器以木器为主,有陶器、鸠杖、铜镜、五铢钱、货泉、木简、彩绘木俑、彩绘木连枝灯、毛笔、笔筒、木马、独角兽、屏风等。

简牍

旱滩坡古墓群6号墓出土了480枚木简。除11枚简为日忌、杂占内容外,其余469枚均为《仪礼》简,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另外,此简字体已摆脱了篆书框架,笔势流畅,工整秀丽,具备了成熟汉隶的气质,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1972年底,出土《医药简》,计木简78枚,木牍14枚。松木削制。简文每简1行,牍则2-3行,多者达6行。从简牍上遗留的痕迹看,简有三道编绳,先编而后书,78枚简为一卷册。可分为两种:一种宽度为1厘米,简的边侧有锲口,简文内容是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的医方,还有针灸方面的刺疗医术及禁忌;另一种宽度为0.5厘米,简的边侧无锲口,内容是医治各科疾病和疑难症的医方。牍有二道编绳,先书而后编,14枚牍为一卷册。简牍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这些医药简牍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特别是汉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19号墓出土木牍5枚,其中3枚为名刺,2枚为衣物疏。名刺均出自男棺,衣物疏男女棺各出一枚。女棺衣物疏木牍为松木削制,长27厘米、宽7厘米;男棺衣物疏木牍长27厘米、宽11.5厘米、厚0.6厘米。

研究价值

旱滩坡古墓群具有丰富的汉代和前凉时期文化遗存,不仅为研究汉及前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俗、丧葬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而且为河西地区的汉晋墓分期断代提供了有力依据。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旱滩坡古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旱滩坡古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台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旱滩坡古墓群,路程约17.2千米,用时约35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