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6 19:20
《时代之血和它的冷漠骑手》是2012年阳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陶春。
分为四部分,短诗选萃、组诗选萃、评论和文论。分别包含了秋风辞、午夜的花园、桐梓坝的秋天、生活之岛、有关恕象、预感、自然的奇迹、爱如明镜、一个愤怒夜晚的上升、屋顶上空颓遗的花园等。
辑一(短诗选萃)极地之歌
极地
预感
自然的奇迹
爱如明镜
纵使心灵的歌声清脆、激越
一亩运动的清水
父亲母亲庞大流泪的银色脸
地区主义的素描
一个单词逗留在史前庭院静谧发光的童年意象
三种交流
梦境
油菜花
隔绝
诗人的命运
描绘
黎明
门
迷踪
避雨于城郊小镇的路边
面具
意外
牺牲
时间
突袭
致桃木
致无明的影子
初夏夜,与众兄弟品饮庹大侠新开大排挡
致一位失恋的少女
人面:桃花
对应
真相
色
秋风辞
午夜的花园
新年
谶语或献给已经到来的
致阳光下一棵年轻又年老的苹果树的舞蹈
对未来语境的一次虚拟性构述
致秋风中最后一棵拒绝跪伏向大地之母怀抱的玉米秸
辑二(组诗选萃)复活
复活的赞歌
桐梓坝的秋天
生活之岛
有关恕象
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辑三(长诗选萃)一个愤怒夜晚的上升
回到开端
一个愤怒夜晚的上升
屋顶上空颓遗的花园
目击:北街菜市场口一桩有预谋的暴行
尖锐之所在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双重肖像
时代之血和它的冷漠骑手
天·怆
评论
时代之血与庞大阴影中的冷峻骑手:陶春
文论
精神之火的延续:存在之诗的诗写本质
--张清华(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陶春史质气息的长诗,犹如拒绝时间锈蚀的词语之血炼铸的铁链,剧烈抖动、翻卷的铮铮之声在时代午夜暖昧而强大的背景中呈现为十字架般的亘古凛冽与苍凉。他秉承了一个诺言,那就是违背集体的音节而拒绝合唱,在历史天空的漩涡和集束炸弹的高温中承担一个暗哑而高亢的撕下时代面具的形象。
--霍俊明(70后新锐诗评家,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我惊奇于这种“奇怪的混合”的感受,仿佛在其中读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冯至的《十四行》中那种神秘的意境;甚至也能够依稀感受到类似海子的诗中那种空蒙、混沌、辽阔与苍茫;甚至还能够依稀体验到他对欧洲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某种传承,“自然是一座神殿……”式的那种吟咏;甚至还有李金发式的那种黑暗与陌生……这表明,陶春的诗歌写作确实是在承接着现代以来中国诗人对存在主题的探究的努力,续接着追求形而上的诗歌精神。
——张清华(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像老子或海德格尔,对“智”与“慧”,不同笔划构成的文字抒写,分别意味着理解不同生命空间境遇的回忆,从诗歌揭示人性之恶的血腥,到屏息凝神一个汉字原初呈现的意义,陶春的诗歌已然通过意识火焰的燃烧及锤炼,逐渐抵达内心澄明的空气。
——陈亚平(“非非主义”代表诗人、诗评家)
陶春史质气息的长诗,犹如拒绝时间锈蚀的词语之血炼铸的铁链,剧烈抖动、翻卷的铮铮之声在时代午夜暧昧而强大的背景中呈现为十字架般的亘古凛冽与苍凉。他秉承了一个诺言,那就是违背集体的音节而拒绝合唱,在历史天空的漩涡和集束炸弹的高温中承担一个暗哑而高亢的撕下时代面具的形象。
——霍俊明(70后新锐诗评家,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选录在本集中,这些创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的作品在表现诗者与自我、他人、社会、时代乃至整个众神缺席的下滑的世界抗争同时,也明证了生命中所面临的一些料峭时刻,无可逃避的真实与渴求熟悉自身命运的唯一正当向往,不可抗拒。
诗歌的缘起,从体验到体证,从体证回到意识,意识回到词语的命名,这一燃烧过程,犹如精神的火焰转身,重新传递到外在现实,需要明鉴的时间不可避免预示了它的漫长之旅。二十世纪90年代以降,无难度、无深度、无终极视野关怀,类似词语分行排列的写字活动,不但使诗歌抒写本质被日趋混乱、陌生的口舌与嘈杂语音彻底隔绝,并在最后彻底丧失了诗歌经由语言,确立人之为人,测量自身维度存在之高与存在之重所必需亮出的另一种更深存在的根基。
这种根基的丧失,除了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话语权力的全方面渗入,还暗示了诗歌的命名活动已经沦落为对一事物的现成称呼或现成术语的随意使用,渗透到词中是其所是的意义的澄明,由于召唤最初发生境域的召唤力的匮乏,被召唤者的内置形象完全无法出场活动,了然于心的对话和谈话被悬置在撤除了意义桥梁的深渊。
永存的思维差异。克服了抽象与公共现象的谈话,更趋于思维与创造的本质。本质自身有更高的直觉意识,继续向前,进入螺旋顶端,它将支配螺旋完成物质运动的整个过程,抵达洞悉,回归寂灭与寂灭中再生的源头。太深的历史沉淀与后天观念,映照历代诗歌或远离诗歌之外的一切运动不是复古,就是复兴。非此即彼的思维断裂必然形成文化、文明史断代。历史发展被这诸多看似偶然特征凿造的主观缝隙所支配。
但,独立于文化、文学、思想或社会心理学价值范畴的诗及诗歌精神所召唤的,正是恢复这种断裂两端,人类失去自我的浩淼联系,恢复在分子与分子间,原子与原子问,肉体细胞与细胞间彼此隔阂的人之为人的个体反抗、怀疑及充满期待的忍耐精神,并以不懈的牺牲能力,震撼一个种族内心中可移动的大地和血液信仰的觉醒。摆脱及决断来自精神或世俗权利缔造者缔造的光辉,适应一切现存体制的秩序(比如现金、政治、技术)框架之下爬行的被动所要付出的种种努力,同时也桎梏和抑郁了一代又一代新青年人类啼血的青春、最初创世的疯狂梦想和激情。
除去对宇宙时空--潮汐代谢必要力量、节奏的承接,诗者自我还必须在更大敞开的内心空间,主动倾听并确立自身无限可能进绽的缘发生机,抗衡肉体的植物特征外延而出的乡村、国家、星球乃至整个宇宙膨胀的体积所暗示的杀戮、侵略、占有和强暴。在心系一念的词语枝条之巅,清醒自持住孤独生存时刻对应的种种诱惑,获得最终修复愤怒与自我拯救的意志。
而诗者最初,作为一个隐匿者流放大地。他的预言及先知角色,要求他隐匿进与他所创造的语言的光芒遥相匹配的黑暗境域之中,这光芒只是如此发光,并不强烈闪耀,以至刺伤人的心智或肉眼。这黑暗也决非隐喻政治或社会势力,也不暗指人类钟表或自然时间中的某个时段,更不是光明完全缺失,影像莫辨的昏暗。相反,它拥有自身完全的纯洁和清澈,要求同样纯洁和清澈的诗者之心,一道守护住这源源不断产生光源的黑暗。
照亮世纪人类蒙昧心灵,诗歌的烛火,仍在夜空燃烧,召唤它蓝光的纯粹。一如存在如是存在,划过道性的天空,奔泻的语言,只为具有严肃及神圣心灵结构的少部分而存在。对一个词或词素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所展开的积极救护,捍卫它原初活力的精神之汁所浸染过的图像及意义的尊严,接替过那些在语言中经历为实存的先存者的心灵火炬,接替过他们中断的追问过程中敞失的言说,即对不同维度的意识深处,真实遭遇到的更高存在者的莅位所做出的相应反映能力,仍是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者不懈诗写的基本信念与努力方向。
陶春
2010 于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