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调

更新时间:2023-12-09 20:22

时调,拼音是shí diào,指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各种时兴小调、小曲,有的已发展成曲艺,有演唱,有伴奏。

词语解释

1. 犹时俗。唐孟郊劝善吟》:“顾余昧时调,居止多疏慵。”

2. 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各种时兴小调、小曲,有的已发展成曲艺,有演唱,有伴奏。

姚华《曲海一勺·时诗》:“是即今语所谓时调,其所流传,则《弦索西厢》,至今存焉。”老舍四世同堂》二四:“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们都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

基本概念

时调是小调类民歌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类型。

它有如下特点: 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有一般群众歌唱,还有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由于流传的时间久,范围广,同一首时调多具有多种歌词内容。为适应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音乐性格和不同的地方风格,时调在基本旋律框架大体稳定的基础上,以音乐的其他因素的变化予以调整和适应。有些时调的变体变化更大些。因此一首时调往往具有弹性的表现功能;由于艺人的商业性演唱,为争取效益,艺人下工夫对时调进行加工改造,使其具有严谨规整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细致讲究的润腔等;时调常被戏曲、说唱及民间器乐吸收,成为曲牌。

溯源

民间艺术

旧时,时调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曲宜兴埠和丁字沽一带;河东的沈庄子和郭庄子一带;西头的西城根和西北角一带;城里一带。其中以城里最为兴盛,持久不衰。最有代表性的艺人有城里的杨开泰、宜兴埠的马凤仪、河东盂兰盆会

专业化

七月七》、《秦楼悲秋》等,经常在电台广播,并录制了唱片。

秦翠红的嗓音宽厚、气力充沛,拿手段子是《撒大泼》。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如《放风筝》、《光棍哭妻》、《秦楼悲秋》等。

名家

在20世纪50年代前,享誉盛名的时调女演员还有姜二顺和赵小福。常在茶园演出的女演员还有王银宝、杜顺喜、刘翠英、张少卿、尹凤兰、周翠兰、赵双喜、王毓宝魏毓环二毓宝

主要特点

连时调是组诗形式,由短向长发展。于乙时调和辞说时调均为适应内容表现的需要而加长的时调形式。辞说时调在音律方面更自由些,杂有对话,增加了叙事成份。早期的时调,主要是高丽朝遗臣的忠君怀旧之作,也有少量爱国作品。16至17世纪,江湖时调、隐逸时调和道学时调占主要地位,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也不少。创作时调的已不限于封建士大夫,涌现出一批平民作者。时调在李朝一代一直盛行。时调是小调类民歌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类型。时调有如下特点: 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有一般群众歌唱,还有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由于流传的时间久,范围广,同一首时调多具有多种歌词内容。为适应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音乐性格和不同的地方风格,时调在基本旋律框架大体稳定的基础上,以音乐的其他因素的变化予以调整和适应。有些时调的变体变化更大些。因此一首时调往往具有弹性的表现功能;由于艺人的商业性演唱,为争取效益,艺人下工夫对时调进行加工改造,使其具有严谨规整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细致讲究的润腔等;时调常被戏曲、说唱及民间器乐吸收,成为曲牌

艺术特色

手工业者民间

此调的旋律以天津方言为基础。因字行腔、拍节也是一板一眼,常以对唱的形式出现。像《要婆婆》、《要女婿》等都是传统的名唱段。这些小调规律唱词演唱时爽朗泼辣,不拘谨滞涩,很能表达天津人的性格和情感。?

传承意义

天津时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民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

天津时调

内容简介

天津曲种。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天津时调除《要婆婆》等少数二人对唱节目外,大多是一人独唱,伴奏乐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节子板。它的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落五时调”等。另有外地传来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盘棋”等小调。天津时调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于数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调”中的“大数子”等。它的语音声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天津时调的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

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相当多的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秦楼悲秋》等。

发展

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最早登台演唱时调的是兼演京韵大鼓的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著名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签、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和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春来了》等新曲目。

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靠山调据传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唱的小调;鸳鸯调是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则是人力车夫(天津称人力车为“胶皮”)等座时唱的小调。这些来自民间的小调充满乡土气息,腔调高亢,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经常能听到人们自弹自唱这些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著名艺人有赵宝翠、周翠芝、谭俊英等人,其中佼佼者有秦翠红(绰号“棒子面”)、高五姑、赵小福等。50年代以来,有王毓宝异军突起,演唱反映新时代的新曲目,其嗓音洪亮、高亢,无有能望其项背者。以后又有后起之秀,使这一曲种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