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卡猎龙

更新时间:2024-01-23 18:34

昆卡猎龙属下仅有一种,驼背昆卡猎龙。昆卡猎龙的化石发现于西班牙的拉格古尼亚组年代为早白垩世的巴雷姆期。昆卡猎龙是一种小型的鲨齿龙类,体长只有5米左右。与其它鲨齿龙类相比,昆卡猎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紧挨荐椎的两节背椎上高耸的神经棘。古生物学家推测,昆卡猎龙的这两节背椎神经棘上可能附着有发达的肌肉,形成一个肉丘一样的结构,很有可能具有展示的功能。

命名由来

属名中的“Concav”是昆卡省的意思,强调了发现地;“Venator”是猎人的意思,合并以后即来自昆卡的猎人。种名“corcovatus”是驼背的意思。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昆卡猎龙的正型标本MCCM-LH 6666保存的非常完整,是一具关联的骨骼,保存了大部分的骨块。

昆卡猎龙的头骨近乎完整的保存,但是吻部和枕区保存质量欠佳。眶前窝的前部具有一个或两个上颌窝。泪骨和鼻骨的背侧面具有粗糙的骨质纹饰。鼻骨背边缘下方具有四个侧向开口的隐窝,其中的三个是相互连通的。眶后骨具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骨质隆起,位于眼眶的后缘,遮住了眼眶的背缘,其背腹向深度大约占据了整个眼眶高度的三分之一。眶后骨的降支具有一个很大的,略呈三角形的突起深入到眼眶内部。这一特征与始鲨齿龙的情况不同,始鲨齿龙缺乏这样的突起。额骨没有参与到眼眶边缘的组成,这一特征广泛存在于鲨齿龙类,暴龙类和阿贝力龙类中。上颌骨的牙齿在唇舌侧方向上显著的压扁。上颌骨的牙齿具有向前突出的近中脊和接近直线的远中脊。这些牙齿缺乏横向的贯穿齿冠的釉质褶皱,这一特征也存在与始鲨齿龙中,而不同于大多数更进步的鲨齿龙类。昆卡猎龙大约有10节颈椎,其中靠后的颈椎椎体两侧具有气腔化结构。13节背椎上均没有发现气腔化结构,这一点与很多坚尾龙类不同。第十一和十二节背椎的神经棘极度的背腹向加长,约达到了椎体长度的5倍。荐椎和第一节尾椎的神经棘比较低矮,高度没有超过肠骨的背边缘。前部尾椎的神经棘明显高于后部的。

肩胛骨柄很长,具有平行的内外边界,没有明显的膨大。前肢较短,约达到后肢长度的42%。尺骨具有发达的鹰嘴突,且具有一排羽茎瘤排列在骨头的后外侧脊上,这一特征也在更为进步的恐龙如伶盗龙身上发现。手部相对纤细。

肠骨的前髋臼突的前背边缘有一个凹陷。前髋臼突的腹缘具备一个钩状突,这点与很多进步暴龙类相似。肠骨与其它骨头的关节面都是凹面。坐骨的远端膨大,并呈前后向的扩展。昆卡猎龙的胫骨比较粗大。第三跖骨是最长的,第二和第四跖骨的长度相当。

科学意义

昆卡猎龙正型标本的文章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它的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昆卡猎龙具备羽茎瘤,说明它的前肢上是长有羽毛的。这篇文章是在2010年发表的,因此如果仅仅是报道一件有羽毛的恐龙标本是不足为奇的。关键点在于,之前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都属于虚骨龙类,比如属于驰龙类的小盗龙和伶盗龙,属于镰刀龙类的北票龙还有暴龙类的帝龙。而昆卡猎龙所属的异特龙类是坚尾龙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结合鸟臀类中属于异齿龙类的天宇龙以及属于角龙类的鹦鹉嘴龙保存的纤维状的结构,如果这些结构与鸟类的羽毛是同源的,则说明羽毛的出现对于整个恐龙来讲都是一次演化革新,那么在异特龙类中发现羽毛或者羽茎瘤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如果鸟臀类和虚骨龙类中的羽毛不同源,那么昆卡猎龙则代表了最早的羽毛的记录,将这一特征的起源由虚骨龙类推到了新坚尾龙类节点。因此昆卡猎龙的发现增加了有关羽毛起源问题探讨的多解性。

另外一点是昆卡猎龙加长的背椎神经棘。背椎神经棘的加长在恐龙中也不是特别罕见的事情,因为几乎所有的棘龙类和一部分鲨齿龙类都具有这一特点。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昆卡猎龙只有两节背椎的神经棘加长,其余都是普通长度。目前古生物学家对于这两个神经棘的功能并不清楚。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结构具有类似头饰的展示功能,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类似大象耳朵的散热功能,或者类似驼峰的储存能量功能。无论如何,昆卡猎龙的发现都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于恐龙多样性的认识。

系统发育位置

目前关于昆卡猎龙的系统发育位置的主流观点是它是一种基干的鲨齿龙类,在一些分析中,始鲨齿龙比它更原始,而另外的一些分析中,它和始鲨齿龙构成一个单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