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3 16:36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2022年12月19日凌晨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大会确立了“2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设立的背景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福祉和健康的地球和所有人经济繁荣的基础,这包括与地球母亲平衡和谐相处,人类依靠生物多样性获得食物、医药、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免于自然灾害的安全以及娱乐和文化灵感 ,它还支持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系。
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在2019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作出了回应,并回应了联合国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GBO-5)以及许多其他科学文件提供了充分证据,表明尽管不断作出努力,生物多样性仍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恶化。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以及该计划的成就、差距和经验教训以及其他相关多边环境协定的经验和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用以根据《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s)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采取基础广泛的行动,旨在到2030年转变人类社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确保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愿景。
大会通过了60余项决议,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码序列信息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建立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明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措施。“框架”将指引国际社会携手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共同迈向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
该框架确立了如下目标:通过建立具有生态代表性、连通性良好、公平治理的保护区以及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到2030年有效保护和管理至少30%的陆地和内陆水域、海洋和沿海区域;到2030年,至少对30%的已退化陆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采取修复措施。
“这个‘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历史性地将DSI落地路径纳入,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的基金。”黄润秋说,“可以说我们正在采取果断的行动逐步迈向愿景。”
黄润秋表示,将积极推动各缔约方按照“框架”要求,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和所有行业主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调动所有可能的资源,及时开展监测、报告和审查。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分享,确保土著居民和地方社区、妇女和女童、儿童和青年,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202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发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土地退化防治是中法两国共同优先事项。两国承诺秉承2019年11月提出的《北京倡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明-蒙特利尔框架”)的框架内继续保持高水平雄心。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举办期间,中国宣布牵头发起“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实施倡议。
2024年3月,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举办期间,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主席国,举办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倡议国际研讨会。
到2030年保护30%的地球
该目标被誉为协定的核心,旨在到2030年保护地球30%的陆地、海洋、内陆水域和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全球目标,但阿尔巴尼亚政府也承诺在国内实现陆地和海洋目标。
澳大利亚大约22% 的土地面积受到保护。要达到30%,需要额外保护约6100 万公顷的土地,即维多利亚州面积的三倍左右。为达到这一数字而开展的工作已经开始,10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土著保护区将使陆地保护面积达到27%左右。
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分会表示,重要的是澳大利亚不仅要达到30%的土地保护目标,还要确保其保护的区域具有生态代表性。这意味着要确保澳大利亚的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在受保护的区域中得到体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健康陆地和海洋景观负责人蒂姆·克罗宁 (Tim Cronin) 表示,该组织希望看到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一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建立更多土著保护区,并为新协定的一项决定性原则做出贡献,即优先考虑土著社区主导的保护。
对于海洋公园,政府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水域受保护的比例为45%。但这是有争议的,因为澳大利亚只有大约 17% 的水域是海洋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完全不受工业捕鱼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等采掘活动的影响。
“为了防止任何新的海洋物种灭绝并帮助海洋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澳大利亚的海洋公园区域必须包括30% 的高度受保护的保护区,”澳大利亚海洋保护协会的活动主任托尼·马赫托(Tooni Mahto)说。
采取紧急行动制止物种灭绝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商定的目标承诺到 2030年“采取紧急管理行动,阻止人类造成的已知受威胁物种的灭绝”。这不是环保运动者所希望的、澳大利亚政府在峰会上推动的立即或在十年内结束灭绝的目标——该目标已被推迟到2050年。
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已经设定了不再有新的物种灭绝的国内目标。绿党环境发言人莎拉-汉森-杨(Sarah Hanson-Young)表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意味着实现保护区目标,还意味着回答“我们如何关心和保护剩余 70% 的环境”这一问题,包括应对气候危机的问题。
政府将利用2023年制定保护澳大利亚环境的新法律,试图扭转2020年澳大利亚环境法审查所确认的“不可持续的衰退”。解决生境破坏问题将需要解决工业对自然的威胁,包括在政治上有争议的领域,如本土林业。改善物种保护需要更多的资金,科学家估计每年需要大约20亿美元。
环境组织表示,要实现采取紧急行动终结物种灭绝的全球目标,澳大利亚还需要向太平洋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邻国提供更多援助。
减少入侵物种的影响
这一目标旨在消除或减少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防止高风险“优先”害虫的引入和扎根。入侵物种一直是澳大利亚物种灭绝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入侵物种委员会的保护主任詹姆斯·特雷兹(James Trezise) 说,澳大利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要加强对环境生物安全的投资,以阻止高风险害虫进入该国,并增加生物安全数据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强数据的管理。他说,关键是要记住协定中的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这意味着要保护栖息地,澳大利亚还需要管控好会产生重大威胁的入侵物种。
该目标还呼吁各国控制和根除高环境价值地点的入侵物种。
企业自然信息披露
该协定的目标15规定各国要求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监测并披露其对自然的依赖和影响。
如果实施,这可能意味着大公司和金融机构需要了解并说明他们在整个供应链中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及其运营对自然的破坏程度。ACF 的一份报告发现,澳大利亚大多数主要银行和养老基金尚未这样做。
澳大利亚保护基金会的商业和自然活动家纳撒尼尔·佩尔 (Nathaniel Pelle) 表示,改进信息披露可能意味着报告诸如水的使用、或者产品或投资组合对土地利用变化(包括通过土地清理)的影响程度。
阿尔巴尼亚的政府已表示将开发一个气候风险披露系统,但尚未针对自然提出开发一个类似的系统。然而,政府已与美国达成协议,为各国政府制定一个全球标准,以衡量自然界物种的数量、自然状况及其对就业和福祉的经济贡献。
改革对环境有害的补贴
该协定要求各国承诺到2025年确定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并到2030年大幅减少这些补贴。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意味着要仔细审查其对农业、采矿业或林业的补贴,以考虑和量化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荒野协会的国家运动主任Amelia Young说,昆明-蒙特利尔宣言标志着“生物多样性议程的重大演变”。
她说:“政府的环境部门致力于保护一些特殊的地方和物种,而其他部门却在加速或补贴环境的恶化,这样的做法已经站不住脚了。”
2024年4月,多米尼加将拉普拉塔和拉纳维达河岸哺乳动物保护区以及奥兰多·豪尔赫·梅拉海洋保护区列入该国自然保护区,由此该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从10.8%增至30.8%,约86175平方公里。这也使多米尼加成为加勒比地区第一个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的国家。
2024年10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在全国层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共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覆盖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中国的陆地保护面积已经达到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30%的保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