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书院

更新时间:2024-09-28 18:03

昌黎书院位于江西宜春,明嘉靖十八年(1549年)以春台山东麓韩文公祠改建。

简介

设有讲学、藏书、祭记之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增修,“堂庑巍然,楼阁翼翼,斋舍庖湢”一应俱全,聘浙江名儒张尧夫为山长,另委派府县教职兼司训。时每年二月报考,生童取录者酌给膏火费。同治十三年(1874),江西巡抚刘坤一曾颁发书籍一批,仔储书院。同治十一年,有学田1219亩,租谷折银680余两。学田收入供生童学膳、文具、修葺院舍等用。每年需将开支造册呈报府存案予以核销。不足时,由4县摊捐。清末改为袁州府中学堂,现尚存部分建筑。

发展历程

据史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向宪宗上书《论佛骨表》,触怒了迷信佛教的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袁州剌史。韩愈到袁州后兴办书院,为培养造就古袁州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等名篇、佳句。为纪念韩愈任袁州刺史(宜春太守)时期的功绩,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袁州知州事祖无择, 於府学明伦堂西侧,兴建韩文公祠崇祀(今天符巷口对面立韩文公祠),以李翱、皇甫湜、郡人卢肇、郑谷配之。元末毁于兵火。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袁州知府姚文重建祠于宜春台右侧,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府刘廷诰、宜春知县徐拭等人将韩文公祠修葺,扩充匾曰“昌黎书院”。祠在西,书院在东(现存)。在书院院门楹柱上曾有一联曰:朝奏九重,夕贬潮阳,公骨何如佛骨健;文起八代,明重袁州,教功当比政功高。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作最后一次修建。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年)将宜春郡圃旧堂更名曰“景韩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知府徐琏又更名曰“仰韩堂”(原袁州府署内均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昌黎书院改为袁州中学堂,民国三年又改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即今宜春中学)、宜中、七中、后为乡村师范学校校舍。现书院尚存一部分在今现存宜春市四中校园内,依然保存完好。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现如今,针对原昌黎书院破旧不堪的状况,宜春市政府决定另择新址,重修昌黎阁。现昌黎阁位于袁山之巅,高21米,共三层,建筑面积519平方米,一层为景韩堂,以简洁的庙堂来突出“韩愈文化”主题;二层为恋清轩,以丰富的文化陈设来填充,主要介绍韩愈生平,展示韩愈在宜春的主要业绩及其文学作品;三层为胜游楼,展示“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登高望远的休闲愿望。同时,还在阁的南面修建了昌黎广场。整个工程通过楹联、廊柱文化、挂匾、壁画和石鼓文化来体现“韩愈文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