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杂剧

更新时间:2023-05-14 14:32

明代主要有两种戏剧样式:一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

戏剧样式

明代主要有两种戏剧样式:一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

发展历程

相对于蔚为主流的明传奇而言,明杂剧的创作虽然有缓慢发展,但在总体上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明初杂剧是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余波,同时由于此时的作者已逐渐由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变为官僚贵族,这就促使杂剧创作从平民化走向宫廷化、贵族化。题材较为狭窄,内容贫弱苍白,伦理教化、歌功颂德与神仙道化等剧目在此期的创作中占据主流,显示出脱离现实的思想倾向,但在艺术形式上有所革新,开始突破元杂剧的体制规范并趋向雅化。

杂剧作家

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由元入明的作家,以刘东生为代表;一类是在明初成长起来的宫廷派作家,以朱权、朱有炖为代表。另外,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一说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是此期产生的两部重要戏曲文献。

代表人物

朱权与朱有炖:二人都是皇室贵族,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初杂剧的发展趋向。

朱权著

朱有炖有杂剧十二种,今存两种:一是宣扬出世思想的神仙道化剧《冲漠子独步大罗天》,一是演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风流韵事的风花雪月剧《卓文君私奔相如》,后者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有炖是此期创作最为丰富的作家,他的《诚斋乐府》包含三十一种杂剧,是元明杂剧作家保留作品最多的。

其作品大多是粉饰太平和宣扬封建道德,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点缀升平、歌功颂德的庆贺剧;

二是谈玄慕道、度脱成仙的神仙道化剧;以上两类作品皆是他政治斗争失意后的一种寄托和韬晦。

三是弘宣教化的节义道德剧,其中《香囊怨》、《继母大贤》较为著名;

四是水浒剧,有《黑旋风仗义疏财》、《豹子和尚自还俗》,皆是《水浒传》未载事迹,对研究水浒故事很有文献价值。

朱有炖在杂剧形式上颇多独创,如打破一本四折和一人主唱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轮唱等形式,甚至运用南北合套的体制,促进了杂剧自身的艺术更新。他的杂剧语言质朴本色,音律谐和优美,比较适合舞台演出。

杨景贤与刘东生

二人都是横贯元末明初的作家,并都为明中后期杂剧的南曲化有所贡献。杨景贤著有杂剧十八种,今存《西游记》一种,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剧中孙行者诙谐风趣、勇于战斗的性格已较突出。 与小说相比,明显看出是早期形态,对研究西游记故事演变有着重要价值。全剧六本二十四折,除第一本为旦本由唐僧母主唱外,其余各本均由旦、末分唱,这些都突破了元杂剧的通常体制。 刘东生的杂剧代表作是《金童玉女娇红记》二本,取材于宋梅洞传奇小说。写申纯、王娇娘爱情故事,因种种阻隔最后始得成婚,结尾点明二人是金童玉女下凡,同归天府。原作为悲剧结局,刘作改为喜剧,并加重仙道成分。

相关文献

1.《元末明初杂剧研究》

作者 王平

出版源苏州大学,2005年

2.《元末明初杂剧的市民精神与文化转型》

作者 候洁

出版源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