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北京城城墙遗存

更新时间:2024-07-19 20:06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境内,包括西便门段、东便门段和左安门值房三部分,分别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代沿用,20世纪60年代末相继被拆除,仅余局部遗存。

历史沿革

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建明北京城城墙—西便门段。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始建明北京城城墙—东便门段。

明正统元年(1436年),明北京城城墙—东便门段在原来的土坯墙外砌砖石。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明北京城城墙—左安门值房。

清朝时期,沿用明北京城城墙。

民国四年(1915年),修筑铁路时,将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东便门段打开券洞。

1965年,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设立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

20世纪60年代末,明北京城城墙相继拆除,仅余局部遗存。

198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整修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并在外城相接处修复了城楼,同时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

1996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东便门段全部保留,并设立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2010年,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左安门值房辟为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左安门书刊借阅处。

建筑格局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内外两侧砌城砖,中间填筑三合土,包括西便门段、东便门段和左安门值房三部分。西便门段城墙遗存全长199.60米;东便门段城墙遗存全长1500米,高约11米,宽约15米,墙基宽约18米,包括自北京城东南角楼至崇文门之间的一段内城南墙及11座马面、北京城东南角楼之北的一小段内城东墙及3座马面;左安门值房遗存建筑面积148.35平方米,是明、清两朝城门守军驻守、居住用的房屋。

主要建筑

东便门段

东便门段城墙遗存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初建为夯土堆砌而成,明正统元年(1436年)在原来的土坯墙外砌砖石。全长1500米,高约11米,宽约15米,墙基宽约18米,包括自北京城东南角楼崇文门之间的一段内城南墙及11座马面、北京城东南角楼之北的一小段内城东墙及3座马面。

北京城东南角楼至崇文门之间的一段内城南墙,残址长约1245米,包括11座马面和民国四年(1915年)修筑的铁路穿城券洞。这段墙体大部分残损,其中约有200余米尚存原高度,但城墙上的雉堞、女墙、水口,现已无存。

北京城东南角楼北面铁路迤北的一小段内城东墙,残址长约360米,包括三座马面,只留存少数地面残迹和长约200米、残高约6米的墙体。

西便门段

西便门段城墙遗存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内城西墙的南端,现存城墙长199.60米,高16.6米,基宽19米,顶宽15米,其中有马面一处。城墙南端靠西处有L形城墙残迹。

左安门值房

左安门值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48.35平方米,为传统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悬山卷棚顶,灰筒瓦。是明、清两朝城门守军驻守、居住用的房屋。

文物价值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是研究北京城垣变迁的重要实物。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明北京城城墙遗迹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桥。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东便门段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东大街9号。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左安门值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126号。

交通路线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北京市内乘坐69、390、395、423、676路公交车,在西便门站下车前往;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东便门段:北京市内乘坐17、20、29、39、43、44、63、142路公交车,在东便门站下车前往;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左安门值房:北京市内乘坐12、84、139、352路公交车,在左安门内站下车前往。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距离明北京城城墙遗存—西便门段约5.8千米,驾车约25分钟;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东便门段: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东便门段约4.7千米,驾车约20分钟;

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左安门值房: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距离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左安门值房约8.7千米,驾车约30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