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康陵

更新时间:2024-09-04 17:30

明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区金岭(莲花山)东麓,占地约27000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和孝静毅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明康陵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三十日始建,完工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六月,用时1年。

历史沿革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三十日,工部左侍郎赵璜、太监邵恩、武定侯郭勋奉命提督山陵工程,明康陵始建。同年六月十二日,定陵名为康陵。同年九月二十二日,葬明武宗于陵内。

明嘉靖元年(1522年)六月十七日,康陵陵宫建成。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二十八日,葬皇后夏氏于康陵陵内。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康陵增建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康陵明楼被李自成农民军焚毁。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对康陵进行修葺,明楼四壁和祾恩门都被拆小改建。

民国期间,因年久失修棱恩门坍塌。解放战争期间,祾恩殿被拆毁。

建筑格局

布局

明康陵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占地约2.7万平方米,神道上建五空桥、三空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无字。陵宫建筑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现仅存遗址),院内建祾恩殿(现仅存遗址)、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现已无存)。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特点

明康陵是当下发现的明十三陵中砖铭文最多的一个陵。城砖铭文是烧制在砖头平面上,或突出或凹进的一种文字,具有一种标记功能。康陵的城砖铭文字迹清晰、构图精美。砖铭文款式不一,有阳刻的,有阴刻的。有楷书,有行楷。有横排的,有纵行的。有单行的,有多行的。有在文字周围装饰一道或二道“口”字形边框的,有的则不装饰边框。从文字数量上看,最少的不过3、4个字,最多的则达61个字。这些文字,不仅反映了砖的产地,还记有委官人、匠人的姓名,以及砖窑种类、烧制年代等等。从砖铭文上看,康陵的城砖分别为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烧造,产地为河南、江苏、山东等省30几个州县。康陵的城砖铭文大多出自民间书法家或略通文墨的匠人之手,书艺风格带有多元化和古朴天成的特色,让康陵更富有历史的沉淀感。2003年,陵墙得到保护修缮,砖铭文隐于墙皮之下。

文物遗存

神道区域

神道从泰陵五空桥南向西南分出,长约1千米。途中五空桥存残遗址。三空桥宽11米、长33米,桥面改建成公路。神道区域的神功圣德碑亭形制为重檐式,四出陛。亭内神功圣德碑为螭首龟跌,土衬石上刻海浪。神功圣德碑亭现存台基和螭首龟趺无字碑,台基四面边宽各10.72米、碑高5.95米。亭后神道存中部铺砖两侧墁鹅卵石路面一段。

第一进院落

祾恩门于民国战乱时期损坏,2003年修缮时按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制度复建。祾恩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顶部为硬山式。门前月台和石刻礓礤台阶为明朝旧物,保存完好。月台高0.5米,面宽23.3米,进深17.5米;礓磜台阶宽18.4米,进深1.9米。

穿过祾恩门便是祾恩殿,它是陵园内地面建筑里的主体建筑,祾恩殿代表一定的含义,祾的含义是“祭而受福”,恩的含义是“罔极之恩”,总的意思,是在这座大殿里,祖先接受后辈的祭祀,后辈缅怀祖先的恩德。日常供奉皇帝皇后排位,还有各种贡品等。祾恩殿的左右配殿因残坏严重被拆除,仅各存一周土衬石。土衬石范围,面宽23米,进深8.5米。左右神帛炉已不存。

第二进院落

绕过祾恩殿就是第二进院落,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石供器状况亦略同明泰陵。在2003年修缮中,三座门按照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制度复建。

跨入三座门就是棂星门的遗迹,棂星门今只剩下两根门柱、柱上的麒麟瑞兽以及石柱底端的戗抱鼓石,两柱之间还存有两块门砧石。棂星门,象征着建筑等级。

棂星门之后是石五供,象征性的祭器,中间是香炉,两边是烛台和花瓶,部分石五供已不完整。

石五供后方是方城明楼。明楼坐落在一个巨大的石质须弥座上,墙身由城砖垒砌而成。李自成起义军曾将康陵明楼烧毁,清乾隆年间修缮将时城台上明楼缩小重建,石条券顶。楼顶上下两檐之间悬挂榜额,书“康陵”,明楼圣号碑为明朝原物,碑首长方形、须弥碑座,碑首前后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前篆额刻“大明”,碑身正面楷书刻“武宗毅皇帝之陵”,碑首、碑身均已断裂。

宝城中部封土隆起,封土前有高约1.5米的冢墙和墙前黄琉璃照壁,壁座宽6米、厚0.9米。宝顶上有民国期间盗陵未遂开挖的盗坑遗迹。方城台下设瓮道,两侧设通城台上的转向礓礤。城台前设月台、礓磙路。2003年,明楼楼顶得到完整修缮。宝城墙及马道、垛口、宇墙、琉璃照壁、哑巴院地面也得到全面整修和恢复,陵寝内外排水系统也进行了全面疏浚。

附属建筑

康陵的附属建筑神马房位于康陵陵园右前方,院址墙体虽残,但院落规整,布局清楚,面宽68米,纵深85.8米。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于正中设门,左右各有隔断墙及门,隔断墙以内是马厩(现存遗址)。后院亦设门,内现存房屋基址,当系马夫居住的歇房及草料储存房间(现存房屋基址)。

另外,宰牲亭存遗址石砌墙体。神宫监石砌外墙基本完整,现为康陵村外墙。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明武宗正德皇帝名朱厚照明孝宗弘治皇帝长子,母孝康敬皇后张氏。明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朱厚照出生。明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八日,朱厚照被立为皇太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朱厚照即皇帝位。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厚照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厚照在南巡游乐中翻船落水。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逝于豹房。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

孝静毅皇后夏氏,武宗元配,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庆阳伯夏儒之女。明正德元年(1506年)册立为皇后。明嘉靖元年(1522年),被明世宗嘉靖皇帝尊为“庄肃皇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月二十五日,皇后夏氏去世,与明武宗合葬康陵。明世宗嘉靖皇帝先从大学士张孚敬言,上谥为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左都御史王廷相、吏部侍郎霍韬早有异议,认为皇帝、皇后均谥12字,于此仅用6字不合礼法。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终觉张孚敬之言非是,敕曰:孝静皇后用6字与武宗皇帝12字不相匹配,乃改谥12字为“孝静庄惠安肃温城顺天偕圣毅皇后”。

传说轶事

康陵村的莲花山,五峰陡峭,岩石壁立,是明康陵的风水靠山,明代称它为“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但当地村民却称这座山是“恋花山”。传说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多次微服出关,从山西大同抢得美女李凤姐,回京途中将李凤姐抛弃在居庸关。后来李凤姐在居庸关生下一男孩后,郁闷而死。那个男孩长大后,有人告诉了他的身世。那个男孩很悲伤,于是爬上康陵后面的莲花山上,冲着埋葬其父亲的康陵大哭。不知哭了多少天,他的眼泪,顺着崖壁流淌下来,形成了一条小溪,冲下山来。那个男孩眼泪落下的地方,形成了泉眼,就是今天我们在山坡上看到的泉水复出地。当地村民出于对李凤姐的同情,将康陵后的山峰称为“恋花山”,暗含着对朱厚照生在花丛,死在花下的一种嘲讽。京剧传统剧目《游龙戏凤》,就是讲的这段故事。

康陵村口有两棵古槐树,据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成双成对,相生相伴,情深意重。传说“夫妻情侣拥双槐,终生相依永相随”。双槐历经风霜雨雪,却依然直挺,犹如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永结同心共患难,生生世世永相伴。同时又像两个忠诚的卫士,看守着康陵大门,见证着康陵历史,保康陵的平安。

文物价值

文物是历史记忆的载体,通过康陵的建筑、雕塑、陈设等,可以了解到明代的宫廷文化和帝王的生活方式。这些文物记录了过去的历史,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人类的历史记忆,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文化。其次,康陵的建筑、雕塑等艺术品展现了明代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具有相应的艺术价值。这些文物代表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欣赏和了解到这些宝贵的艺术品。

文物保护

1961年,包含明康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康陵进行了封闭式保护。

2003年4月15日,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又对康陵进行了抢险修缮,并于2006年竣工。其主要修缮项目有明楼挑顶修缮,宝城、方城墙体补砌和加固,琉璃照壁修复,方城台面、马道归整,陵墙墙体加固,三座门修缮,祾恩殿遗址保护,排水系统疏浚等。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明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区金岭(莲花山)东麓。

开放时间

康陵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开放时间为9:00—17:00。

门票信息

康陵不收取门票费用,但需支付康陵讲解费用100元/人。

外部交通

乘车路线:在德胜门乘坐北京公交872路到长陵(终点站),换乘北京公交昌55路到康陵路口下,步行1千米到康陵村;也可乘坐北京公交345路快车到昌平南大街下,换乘北京公交昌55路。

自驾路线:从京昌八达岭高速公路13C出口出,在昌平西关环岛第三个出口(十三陵方向)往十三陵长陵西行4千米即到。康陵村前广场可免费停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