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潭

更新时间:2023-08-30 22:35

《春潭》为美国近代诗歌,作者弗洛斯特。 这首诗描写了初春林中的景色,笔触对准池潭边渺小的生命,诗人认为再渺小的生命也是大自然无穷生命力的代表,值得歌颂,展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观念。

诗词原文

这些潭水,虽在林间,

却映照出整个几近无瑕的天空,

宛若身边的花,瑟瑟发抖,

又似另一些花,即将枯干,

可它们不会汇进溪流流到外面,

而是缘根而升,使黑暗枝叶伸展。

至于把潭水汲进新蕾的树木,

葱郁一片,即将撑起繁茂的夏天——

但在它们消融、干枯、飞逝之前,

不妨先思考两遍,

这如花的谭,似水的花,

只是皑皑白雪消融在昨天。

作品鉴赏

这首诗借描写初春林中的景色,咏唱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辩证地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不息,如果说自然界有消失了的东西,那不过是生命形式的转变罢了,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

在《春潭》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用“这些池潭,在林子里隐藏,却还是能圆满无缺地映照出整个蓝天;象池边的野花,似乎在瑟瑟寒颤,也会很快消失,象那寒花在池边”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初春季节的图画,乍暖还寒却透露着一派生机。这些池潭都很小,只能隐藏在树林里,至于那些池边的野花更是渺小得可怜,而且它们的生命又都如昙花一现般地短暂,但是作为催春的使者,它们都在竭尽心血谱写着春的序曲和生命的恋歌。你看,小小的池潭在用明镜般的水面“圆满无缺地映照出整个蓝天”,从而表示着它的存在,又仿佛是在招引高天滚滚的暖流。瑟瑟寒颤的野花也仍然迎着料峭的春寒挺立在池边,努力向周围散发着它那一缕幽香,用以展示它生命的倔强。春潭,野花这些微贱的生命都在表明对自己力量的自信,它们是如此的热恋着生命,诗人在这里有感叹,也有着一缕淡淡的哀愁,但发出的绝不是无可奈何的伤感,因为在诗人的观念里,春潭和寒花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死亡,而只是自然界万物生命的转换,并且这生命将随着夏季的来临,“将变为又浓又密的茂林一座”会更加蓬勃旺盛,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春潭和野花尽管十分爱恋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引来大地的郁郁葱葱,它们又都慷慨地“沿着根须上升”,把生命献给了其它草木,象蜡烛一样点燃了自己却把光明和希望留给了别人,这正是它们默默而短暂的生命的价值所在。如同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弗洛斯特在诗中歌赞的就是这种崇高的牺牲精神和不图虚名、愿为人梯的高尚情操。

在诗中还表现弗洛斯特朴素的人道主义感情。诗人用细腻周到的笔触,提醒那些忙于爆芽抽叶的树木,在“一股劲地把这些映花的水潭和蘸水的花朵喝于、吸尽之前,对热恋着自己短暂生命的它们“不妨多多体贴”,诗人那深广的人道主义,在这里即使是对这极普通的潭水、野花也闪现着其耀眼的光彩,留下了温暖感人的气息,也显示着诗人对生命的乐观与幽默。

美国大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在文学里,采用动物的十分正确而又漫不经心的运动和林间树木与路旁青草的纯正感情,作为表达手段,是艺术十全十美的胜利。在这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运用上弗洛斯特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他的笔下,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深奥的寓意和哲理的火花。”《春潭》一诗就是这样的代表性名篇。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以轻淡的笔触,不施浓墨重彩,只是借助于内在的韵律而达到行云流水般的通畅自如,给人以一种淳朴的亲切感。诗的意境淡雅、朴实无华而感情含蓄,而且诗中大自然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性,哲理性的含义,意蕴颇深,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因此说这首诗具有着非凡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主要诗集有《孩子的意愿》、《波士顿以北》、《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林间中地》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