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乘

更新时间:2024-10-24 16:41

佛陀所教导的种种法门,但可被归纳为大、小二乘教法体系。其中大乘又分为显乘及密乘两种修持。显乘修持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之久的时间,来积聚成佛所需具备的福德及智慧资粮;密乘则有即身成佛之殊胜不共方法。

释义

何谓显乘?显者显露,乘者载运义、道义,即显然可知之道也。此又云波罗乘,谓以波若波罗密多为道也。

西藏佛法,虽为大乘,然大乘显密之中,多尚密乘,故无单独显教之宗派,如内地之有台、贤、禅、净等分。

显乘的背景

其许显教波罗乘为因,密教金刚乘为果,波罗乘遍学一切菩萨道,积集广大二种资粮(1),修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胝劫(2)方能成佛。金刚密乘,依不共甚深方便,能速满二种资粮,即生成佛。如《密宗道次第》云:“令了知仅以波罗密多道,虽能至十地,然成正觉,决定须入无上密道,若不入此,定不能成佛故。”(见法尊译本第一卷7页)虽然若纯舍显道,亦不能净治相续(3),即非堪入密乘法器。且显乘三乘(4)所共,乃趣入佛果之栋梁,故纯舍显就密,不能圆满道体,是学道之一分,不能急速成就,亦不是处。是故藏中各宗各派修法之教授,无不显密交融,以显教为道之加行,密教为道之正行。前宏之时,纯逗上根,专重密法,显教之中,但择于道有关之重要支分,为修道前导,观旧派诸导仪,其共不共(5)前行,若三皈三学(6)、出离心与菩提心(7)、正见(8)之决择等,莫不将显密教授,交相融贯。盖纯以大乘利根为对象,而组织其修道之次第也。迨阿底峡入藏,判别众生根器,为上中下三士,故建立道体,亦悉以三士为对象,其后各宗均受此影响,于修道正行外,名组织有前行导引,如萨嘉之《三显论》,噶举之《庄严解脱道论》等皆是。及宗喀巴出,祖述阿底峡之学说,著广、略《菩提道次第论》教授,不但教相圆满,三根普被,且将佛一代言说——即一藏大教,亦赅摄无余。惟亦认此论为菩萨之共道次第,而非不共之正行,如原论后分云:“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趋入密咒。”(见原书第三卷78页)由是观之,藏土教法,是以显道为辅,密道为正,为无可否认之事实也。

示列

其显教修行,最为完整者,莫如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论》。论中首重亲近善知识,依止上师为道之根本。次思八暇十圆(9),人身难得,发起求学正道之心。又次乃将道体,分为上中下在类化导。初为希求自利求流转乐者。令念生死无常,及死后流转恶趣苦恼。由此生其怖畏,诚信三宝,复于业果引生定解,勤修十善,灭十不善,是为下士所共学道,亦为人天道。次为厌患轮回,欲求出离,乃仍局于自利者,令思生死过患,及观四谛十二因缘,深明烦恼及业为系缚生死之因,发真实乐断之欲,便于戒、定、慧三这总道,引生定解,勤护解脱律仪,是为中士所共学道,亦为小乘道。后为因自脱苦,复誓欲遍断一切有情之苦,担荷利他重担,发大菩提心,勤学学处,稳定愿心。次学菩萨广大之行,约以六度四摄。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习四摄(10),成熟有情。坚住律仪。六度之中,其后二度,由静虑度,引发正定,由智慧度,引无性解,善离断常及二种无我,方能脱离生死根本,契证空性,而得解脱。此中尤以菩提心摄持,自利利他,乃成大乘菩萨之性,是为上士所共学道,亦为大乘道了。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乘。密乘之中,又有成熟、解脱二道,先入曼陀罗(11)受灌顶,及三昧耶戒,是为成熟道。次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是为解脱道。二种次第交修,是为圆满道体,即生急速便得成就。关于密教理趣纲要,均详次章。

用处

总其显乘所修,不外三点: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性见。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苦恼,业果之理,悉是引发出离心之方便支分,皆非解脱正因,要不过鼓舞热情,令能常恒发动希求解脱之相续心耳。即宗门之所谓痛念无常,生死心切。其菩提心,亦是入大乘不共之因,然亦仅由胜解引起世俗菩提心,不能即证胜义。且但以此亦不能超出生死,其超生死轮回之方便,乃在能证空性正见。盖生死轮回之根本,即“执诸法实有,其性不空”之烦恼无明,能对治此执无明者,即是空性之正见。要证此空性见后,方能由轮回中解脱也。虽然在凡夫地时,能以教理,抉择无谬正见,亦仅能依于譬喻起比量智,而不能于离言法性亲证实义,即有所证,亦须多历辛勤,尤以圆满一切种智,成就三身,证究竟佛果,须积极积集智慧、福德二种广大资粮,方能成办。然此中不共善巧方便,又非独依于显教所能为事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