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4 12:20
显微镜 AU (AU Mic)是一颗红矮星,距离地球10秒差距(32光年)远 – 大约是与太阳最近恒星距离的8倍。显微镜 AU是一颗年轻的恒星,只有1,200万岁,不到太阳年龄的1%,质量祇有太阳的一半,光度则只有十分之一。它是位于显微镜座的一颗变星,所以这颗恒星是依据变星命名规则命名的。显微镜 AU是绘架座β移动星群的成员之一,它也可能受到显微镜 AT的约束,而是一对联星 。如同绘架座β一样,显微镜 AU有一个已知是岩屑盘的星周盘。
显微镜 AU是一颗小的M型恒星,实际半径只有太阳的60%,质量大约是太阳的50%
显微镜 AU的光度以近似正弦的形式以4.865天的周期变化著,光度变化的振幅相对于时间非常缓慢。在V频道的光度变化在1971年只有0.3等,在1980年竟然祇有0.1等。
显微镜 AU已经被电磁波频谱中从X射线至无线电所有的波段观测过,并被确认是一颗在所有波段都有活动的[闪]焰星,并在1973首度观测到闪光的现象。
在2003年,保罗·卡拉斯和他的研究伙伴首度使用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2.2米口径的望远镜,在可见光的波段解析出显微镜 AU有尘埃的星周盘。这些大的岩屑盘以侧面朝向着地球,测量到其半径至少有200天文单位。距离恒星有如此大的距离,盘中尘埃的寿命星子时,估计质量至少是月球的6倍。
显微镜 AU的光谱能量分布在次微米波长上显示岩屑盘内有一个扩展到17天文单位的洞孔,而散射光的影像估计洞孔的半径是12天文单位。结合光谱能量分布和表面的亮度,估计洞孔的半径更小,只有1-10天文单位。 在40天文单位之内,盘的内部结构显示出是非对称的,内部的结构已经与受到较大天体影响或最近有行星形成的比较,期望能看见更大的身影。
出现在内部的洞孔和不对称引导了很多的天文学家在此搜寻行星。循着显微镜 AU的轨道,迄2007年尚无任何可以导致行星的发现
盘面上的表面亮度(单位面积的亮度)是从恒星的投影距离b绘架座β的盘面轮廓非常相似。
显微镜 AU的盘面已经被各种不同波段的波长观测过,给了我们这个系统不同型态的资讯。在光学波长下观测到的光线是恒星的光,它们被尘埃粒子反射(散射)进入我们的视线内。观察这些波长时,利用日冕仪遮版阻挡直接来自恒星的光,这样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盘面影像。因为波长比尘埃粒子直径大的光波不易被散射,在不同的波长上比较(例如,可见光和红外线)就可以得知盘面上尘埃粒子尺寸大小的讯息。
哈柏太空望远镜和凯克望远镜都曾用来进行光学的观测,也曾经使用红外线和次微米波观测过这个系统。由尘埃粒子直接发射出的光线呈现出内热的结果(修正黑体辐射),但在这种波长下无法解析出盘面,所以这样的观测只能测量来自系统整体的光。观测的波长越长,就能提供越大尘埃粒子的讯息,也观察到距离恒星越远的范围,这样的观测已经由詹姆士·克拉克·玛克斯威尔望远镜和史匹哲太空望远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