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老街

更新时间:2023-01-03 17:08

晋商老街,位于祁县昭馀古城中,是一条横贯东西、古色古香的大街,为名城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全长1公里。

街道规模

街道两侧明清时代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斗行当铺等数百家商业铺旧址和巨商大贾和千余处豪宅大院,保存完好,古朴雄浑、飞檐挑角、梁枋交错、鳞次栉比。建筑专家称之为“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县城建制、街道规划、民宅建筑和商业布局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反映明清时代晋商辉煌的历史见证。

祁县先后利用这条街上的商号旧址和民居宅院开办了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长裕川晋商茶庄博物馆、全国最大的珠算博物馆明清家具博物馆晋商镖局度量衡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恢复了明清商业老字号的牌匾、幌子,再现了古城明风清韵、商贾云集的生动画卷。

2011年,祁县晋商老街以名列榜首的骄人成绩成功入选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历史沿革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距今1500多年历史。古城街道两侧坐落着上百家保留有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茶庄、票号、烟店、钱庄、斗行、当铺等商业店铺旧址和民居宅院。1994年1月,作为中国商业金融古城和北方汉民族历史、建筑、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和杰出典范,祁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统称晋商老街。山西祁县历史悠久,古称“昭馀”。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为晋大夫祁黄羊食邑,是山西中部最早出现行政设置的地方。祁县,作为“县”,在公元前514年就出现了。这是全国最早称“县”的地方。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祁县可算得上“县龄”最长的“老资格”了。祁县的县城,历史上曾变换过3个地方。最早的县城在紧靠祁县南山的古县镇,第二个县城在“五里圪塔”之东南的祁城村,最后的县城,即今祁县古城。

祁县最早的县城建在古县。古县分为上古县、下古县两个村。祁奚晋献公的四世孙,本姓姬,因食邑于祁,遂以地为姓,改姓祁,即是历史上有名的祁黄羊。祁奚身居古县,统领着北起太原、南到灵石的大片领地。那时“县制”尚无,祁县还没有出现,祁县的古县镇,在当时并不称“县”,古籍书上查不到,我们估且把它称为祁奚管辖昭馀祁而居住的官邸。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把昭馀祁划分为7个县,祁县为七县之一。晋六卿(晋六卿是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之一——魏县子派一名叫贾辛的大夫,到祁县主政。贾辛为祁县历史上第一任县官,贾辛仍居上、下古县,祁县历史上有了第一座县城。

第一座县城从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4年起,到公元3世纪末期止,历时800年。晋武帝司马炎时期派李喜为祁县县令,李喜把县城从古县向北迁移,迁到祁县祁城村。这是祁县县城的第一次大迁移,祁城村作为祁县的县城,从公元3世纪末到公元5世纪末,前后经过了200多年。

受古代祁县自然生态变迁的影响,北魏太和年间,祁县县城进行第二次大迁移,迁移于昭馀古城(今祁县古城)。古城池为土城,偏正方形,在城池的东南方向缺一直角,因此,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头上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现存古城东西长为850米,南北宽为700米,城池总占地面积54.9公顷;古城建筑风格“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是明清时期晋商辉煌的缩影,保留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艺术领域的精华,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城区布局以十字街口为中心,东、南、西、北4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以十字交叉为骨架,全城辅以28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齐规范,与主要大街平行,显得整个布局结构严谨,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设计的风格。而在个别街巷的走向处理上又匠心独具地增添一些不规则型,使得整个城区布局既整齐合理,又不呆板。古衙署、古寺庙、古书院、古驿站等公共设施排列有序,配置齐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临街铺面,全为商号店铺,建筑多为二层砖木结构,明柱出檐,木雕装饰,油漆彩画,鳞次栉比,古色古香。

1994年1月,祁县作为中国商业金融古城和北方汉民族6000年历史、建筑、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和杰出典范,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格局

祁县古城是依据中国封建社会汉民族传统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县城,无论是“纱帽城”的形制,还是南正北直、东西对应的城区布局,装饰彩绘、光彩夺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层结构的临街商铺,循韬遵规、严谨众多的寺庙楼阁,都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在中国建筑史和美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一直是同济大学等全国许多高校及各类画院的实物教材。

祁县作为晋商故里,是明清时期全国的商业金融中心,古城内现存明清时期几百家商号店铺旧址,向世人昭示着当年茶、票、斗、典、布、杂等百业的繁荣;长裕川茶庄等18处旧址述说着晋商开辟茶叶之路的艰辛;合盛元、大德恒、大德通、三晋源等12家有影响力的票号展现了祁县执全国金融牛耳的辉煌;昭馀书院、竞新学校旧址体现出晋商培养人才的远见卓识;各类行规、号章史料蕴藏着晋商诚信为本、两权分离的经营之道。可以说这些商号店铺旧址更加凸显出晋商老街包罗着万千晋商文化。

晋商老街的建筑,有物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许多商号、宅院的额、匾、楹联等都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的遗作珍品,文品高雅,底蕴厚重,让人痴迷,令人陶醉。许多巨商大贾以商盛戏,组班承戏,对晋剧的产生、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大街渠家大院内的戏台就是当年晋剧第一家字号班“上下聚梨园”的发源地,祁太秧歌也是从这块土地上兴起并唱响全国、饮誉海外的。

文化价值

祁县古城的东、南、西、北4条大街统称为“晋商老街”。晋商老街仍然是保持和延续着明清时期传统风貌的商业步行老街,是保持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较好的文化老街。

街巷空间——晋商老街空间结构呈十字形态,纵向各通向古城的4个城门,横向通过小巷与老街平行的小街相沟通。老街街面宽为5至7米,用赭红色粗石铺地。

建筑格局——老街两侧店铺大多为北方的一进或多进四合院,临街建筑多为两层,一层用作商业、作坊,二层为库房,为典型的前店后坊、住宿型制。店铺面阔一般为五间,每间开间约在2.5至3米之间,进深较大,有的如聚全堂药铺进深达9米。

建筑风格——街区两侧店铺古朴端庄,夹道而立,错落有致,一色的传统木结构、小青瓦、砖雕马头墙及挑角门楼,仍保持着明清以来晋中作坊和晋中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沿街店铺开敞式经营,采用木质夹扇门,门面全部油漆彩绘。斗拱、栏板雕绘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大多数店家都请名家题写店名,采用黑、兰底金字横匾。晋商老街是晋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条具有多时代特征、具有鲜明个性价值的老街,在晋中同类型的老街中保存完好而且最具有代表性。

祁县历来民风淳朴,民众勤劳节俭,崇尚礼仪,秉承陶唐遗风。文风深厚,尊师重教,创办于金代的昭馀书院、民初的竞新学校旧址犹存。祁县是晋剧和祁太秧歌的发祥地,中华内家拳——戴氏心意拳的发源地,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商风诚信,以义取利,知人善任,敢为人先,有“汇通天下”之美誉。

明代中叶,祁县商业逐步繁荣昌盛,老街商业已成规模,密排着70余家店铺,鳞次栉比,多为前店后坊式的四合院或多进院,院的临街铺面多为面阔五间,双坡硬山顶、卷棚顶,院门多为挑角门楼,装修豪阔,雕饰精美;清代商业鼎盛时期,店铺种类更是覆盖了各种行业,老街曾经盛极一时;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城内市场萧条,店容不整,一些店铺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经公私合营,多数店铺变为国营商店,有的改为民宅,一些铺面结构有所变化,少数店铺改为现代门面,然大多店铺的传统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原状;80年代后,随着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商业街两旁,个体店铺蓬勃兴起,原改为民居的一些店铺恢复为铺面;进入90年代后,根据古城保护规划要求,各主要街道的店铺修葺,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保持原格局、原材料、原工艺;1998年,县政府将恢复老街店铺的明清风貌列入全县十大重点工程之一,铺面维修突出青砖青瓦、木结构板门特色,并重新油饰彩画,制作悬挂老字号牌匾、宫灯、商幌等,共耗资95万余元。

晋商老街位于古城中心,是当年商业最繁华的街道,包含了多种行业:钱行、当铺、油业、粮行、木器行、货栈旅店、麻布行、颜料行、肉行、烟业、鞋帽业、漆行、花店业、茶庄、票号、糕点行、绸缎庄、杂货店等。街道左右两旁依然店铺林立,当年有名的大德恒票号、大德通票号、驰名老字号“是盛楼”糕点铺、“祥云集”烟店、“永聚祥”茶庄等店铺的旧址如今依然伫立。至今在老百姓中间仍流传着这样的商业广告语:“要剃头荣华楼,要吃好的是盛楼,要穿鞋义元斋,要扯布儿上泰来。”可见当时也很讲究商业品牌和知名度。晋商老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突出的历史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物古迹

坐落在晋商老街东大街33号的“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主人曾是清代晋商巨贾,在县城里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渠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万平方米,现已开发出75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院落外观为城堡式,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有240间房屋。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利用这一建筑奇葩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揭示了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此外,大院还推出了互动项目“和诗择婿”及祁太秧歌演唱活动。

“长裕川茶庄”是渠家开办的茶庄总号,为晋商中开设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利用茶庄旧址创办的晋商茶庄博物馆,向游人系统地展示了中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博大的内涵,既是让游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知识的课堂,更是供游人品茗、纳凉、娱乐的好地方。

“晋商镖局”是渠家大院渠仁甫大宅院的轿车院。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及实物向游人介绍了镖局的起源、发展、衰落的过程和当年镖师主要武功戴家心意拳的形成、发展、传承情况,以及它们对晋商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馆内开设有心意拳培训班,聘请戴氏心意拳传人进行演练。推出“学一手你再走”的互动项目,使昔日秘不外传的戴氏心意拳日益发扬光大。

度量衡博物馆”位于晋商老街东大街49号,利用巨商大贾渠氏家族的后裔渠本翘(渠本翘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爱国主义者、创办民族工业的先驱)的故居创办,馆内陈列有近千件从远古至民国年间用陶、骨、铜、铁、玉、瓷、石、木、竹等材料制做的各式尺、量、釜、斗、升、权、秤、天平、戥子,采用以物归类、以史述变、以物系用的方法,系统艺术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度量衡的产生、发展、统一、完备历程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馆内还配备有可让游客参与、体验的度量衡器具,是游客了解中国古老文明、学习度量衡知识的基地,更是游客游中求趣、启迪益智的好去处。馆内开展“我与古人比身高”测身高、称体重等参与项目。

珠算博物馆”位于晋商老街原渠家经理院的主院内,较系统地向游人展现了近千种各式各样的算具和征集收藏的部分珠算资料,揭示了作为晋商文化精髓的珠算术的博大精深。馆内陈列着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个时期的算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家专门收藏、研究、弘扬珠算文化的博物馆。

雨楼明清家俬博物馆”位于晋商老街东大街32号院,依托明末清初古建四合楼院展示晋商大户旧时所用家具及摆设,馆内收藏有柴檀、黄花梨、红木、樱木、桂圆木的家具和各时代的陶器、瓷器、玉器、字画等几千件藏品。

聚全堂药铺旧址”位于晋商老街东大街15-21号。该药铺占地面积672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铺面、过厅、二层统楼,两侧为东西厢房。现存建筑中铺面、过厅为明代建筑风格,统楼、东西厢房为清代建筑。铺面临街而设,台基低矮,形制简明,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筒板瓦顶,明间为入院通道,次、梢间为铺面,店内梁架为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柱头斗栱为一斗二升交蚂蚱头,门窗装修已改。过厅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前檐设廊,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柱头斗拱三踩单翘,柱头看面斜砍。统楼为上、下二层,下层为砖券窑洞,上层为木构,清小式建筑,单檐硬山顶。此旧址于2004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德恒票号旧址”位于晋商老街西大街51号。清光绪七年(1881年),乔‘在中堂’十世孙乔锦堂开设大德恒票号,主要办理汇兑银票以及存款、放款业务,1934年歇业。旧址现存房屋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749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3个院落组成。西院、中院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均建有临街铺面、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两院临街铺面面宽均为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前檐以明柱、格扇封墙,明间设门楼。东院现仅存铺面与正房。正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坡硬山筒板瓦顶,前檐额枋以木雕、彩绘、篆书题记装饰。临街铺面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明间辟为入院通道,设拱券形院门,次间为铺面。2003年公布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聚祥茶庄旧址”位于晋商老街东大街45号。清末,个人集股设立永聚祥茶庄,股东为何家,采用南茶北销方式经营,1949年后公私合营。旧址现存房屋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821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临街铺面、巷道厢房和南北并列的三座四合院组成。三座院落均为坐西朝东,中轴线上建有东房、正房,两侧为南北厢房。临街铺面建于0.6米高的砖砌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筒板瓦顶,明间辟院门。

“泰来绸缎庄铺面”位于晋商老街西大街14号。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243平方米,坐南朝北,一进二院。前院为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铺面、正房,两侧厢房为里五间外三间结构。后院为一进院落,现仅存正房、西厢房。铺面临街而设,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檐卷棚顶,一层明间辟院门,门外设单坡顶木构门楼三间,门楼施五踩双昂斗拱。前院正房为二层统楼,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一层前出廊,砖砌拱形、方形门窗,装修原制不存。199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盛元票号旧址”位于晋商老街西大街11号。清道光七年(1827年),荣仁堡郭逢源与城内张廷将合资创办合盛元票号。最初资本白银6万两,首任经理为祁县季家窑的渠首昌。经营期间在北京、上海、汉口等地设分庄10处,并在日本神户、东京等地设立分号开展国际业务。1914年歇业。合盛元票号是清代晋商票号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我国开展国际金融业务较早的票号,对于研究我国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旧址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79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两座四合院构成,院落间有甬道相通。两座院落布局基本相同。院落四周建有带垛口的高大院墙,院内中轴线上均建有南房、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院建筑较为精致,正房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坡硬山筒板瓦顶,灰瓦雕花正脊。明间前设卷棚式抱厦,抱厦施五踩双昂斗拱,木构件上保存有描金彩绘。199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保护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为了确保古城保护修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继制定出台了《祁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保护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若干规定》、《祁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保护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关于保护和修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规定》、《祁县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祁县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祁县渠家大院文物保护规划》、《渠家大院周边环境整治规划》、《古城十字大街规划建设方案》、《祁县旅游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政策,并多方筹集资金,先期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改善工程,包括对晋商老街4条大街完成了三线入地、给排水系统、路面石板铺装、古朴灯饰安装、临街铺面修缮等。开辟了6个旅游景点,为下一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古城保护工作日益严格和完善。通过20多年的努力,祁县古城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古城、打造晋商老街这一文化品牌作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重点工程来抓,提出了指导性的工作思路:“晋商老街保护修复工程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为准则,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指导思路来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依法保护好街区现存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首先对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修复和展示。

二是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充分挖掘晋商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街区特有的戏剧、曲艺、习俗、传统手工艺、传统作坊、人文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修复历史街区原貌,拆除和改建街区内不协调建筑。

四是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建设。对大小街巷内给排水、供电、供气、安防、通讯、道路系统进行整治,将现代化的设施通过地下入户。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最大可能保留旧有建筑及历史信息、体现真实的传统构造的建筑形式表达;整治与历史风貌不协调建筑的外立面时均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与构造做法,力求反映晋商老街风貌的原真性,而内部空间则立足于建筑的使用功能与满足当代的生活需求。

保护资源与开发利用相协调

古城及老街经过20多年的保护与利用,明清风貌保存较好。1998年,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二位先生来祁考察古城,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而祁县有民宅店铺千处。”老街也被世人逐步认识和高度重视,由于有市民的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古城及老街成为了人们品味明清风貌城镇的范例,旅游业随之兴起并逐步兴盛。如今,古城的保护工作仍在继续,市民的保护意识仍在不断加强,同时旅游工作也随着古城知名度的提高在不断推进。

社区居民参与保护与改造

在近几年的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古城人民对古城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积极保护历史街区既是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城市遗产的需要,又是情系百姓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因此,许多市民积极参与其中,在改造过程中,尤其是居住在老街的市民们积极配合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按照街道改造要求进行保护利用。老街是全城改造最早的街道,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逐步进行,特别是在1998年,县委、县政府发动老街上的单位及市民对老街实施了“百家修复大会战”的行动,在专家指导下,不改变原状,按原样修复,“修旧如故”;又于2009年编制了《古城十字大街规划建设方案》。

经过上述努力,晋商老街终于又重现了往昔的古朴与繁华。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