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13:32
风火流星,流传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风火流星”较早兴起于明末清初,但当时的表演还没有加入武术套路,动作简单单调。民间传说“风火流星”源于民间杂技的“水流星”,也有说是由武术中的“流星锤”演变而来。当下有据可查的“风火流星”的创始人是韩荣华,韩荣华师承山西车派形意拳大师车毅斋高徒李发春,韩荣华在祁县经商期间,又学习于戴氏形意拳师父贺大光先生,从祁县回到太原县(即今晋源镇)后,韩荣华刻苦练功,通过自己自身感悟,把传统武术的某些手法结合民间杂技技巧创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风火流星”,并创造和改编了一系列新的动作手法。“风火流星”有较强的观赏性,在庙会和节庆表演中让人眼前一亮,迅速在晋源一带流行,成为民间社火活动中必备的表演项目。此后韩荣华开始收徒弟,将自己所创造的“风火流星”传授给他人,一时间在晋源古太原县一带已经先后涌现出聂富喜、聂连富、聂鸿义、韩玉贵、聂鸿寿、牛三宝等一批优秀表演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晋源一带曾涌现出一批精于此技的年轻人,太原市南北郊的厂矿、农村、部队留下了他们表演的足迹,在庙会和逢年过节的集会表演中也成为了必备节目。随后“风火流星”不断创新升级,表演器材铁丝网兜也做得精致,表演也有单人双人和群体表演,手上动作也有馒头花,背花等多种形式,表演的套路也借鉴武术套路和街头杂耍,有火龙十八滚,悟空舞棍、火龙缠身、双龙开道等。再后来为了达到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又加之锣鼓,配合锣鼓的低沉高昂节奏,表演者动作时而缓慢如打太极,时而急促如猛虎下山,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风火流星“在表演者行、站、坐、卧、翻滚中来去自如。
风火流星的表演工具较为简单。起初,一根1米多长的绳子,两端系上大约20里米的自治铁丝编织链,然后一端挂上一个手工编织的铁丝网兜,网兜里面装着木炭,表演者将木炭点燃就可开始表演。风火流星的表演工具根据表演者的身高长短不一,一般长度与表演者的身高差不多,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网兜的编织不仅需要足够的手劲而且还需要拿捏好网兜的大小,两头的网兜大小要较为相近,这样表演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把握一招一式。
随着老艺人们年龄的增长,编织网兜就显得比较困难,后来就用过滤网代替了手工编织,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相比表演时候的工具,平时练习或学习风火流星的工具就显得安全较多,只需一根绳子一边绑着一个沙包就可以。
传承价值
风火流星要求演员有武术功底,所以表演比一般的杂技更具观赏性。发掘、抢救、保护火流星,可以促进地区民间社火文化的发展。
传承状况
风火流星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既惊险又刺激,场面气势恢宏,当时人们通过火流星即娱乐的身心又锻炼了身体。那些技艺高超的人会去地主、富人家里表演获取收入,但绝大部分人只是为了娱乐和锻炼身体。通常的大型表演一般是在正月十五,公社组织的“办热闹”,火流星主要是为表演团队打头阵,开路的。而且那时候公社会给表演者记公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其当时的发展。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人们思想的转变,科技的发展,娱乐的方式方法变得五花八门,风火流星不在为年轻人看重,火流星的危险性使其发展受到了制约,几平到了人亡艺绝的境地。当下老艺人们大都是为一些公司单位的庆祝活动表演。
由于风火流星本身具有危险性大、习练难度高等局限性,这一神奇的杂技艺术正面临难以维系的尴尬境地,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贾天仓,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风火流星,申报地区为山西省太原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太原市晋源区风火流星艺术研究会获得“风火流星”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太原市晋源区风火流星艺术研究会获得“风火流星”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活动
2008年6月16日,在山西大学音乐厅,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上表演了风火流星。
2012年2月3日,贾天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上表演了风火流星。
2019年2月17日,在阳曲县青龙古镇上表演了风火流星。
衍生作品
2020年10月26,太原市晋源区的“风火流星”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贾天仓及其团队,参加了央视国际频道《非常传奇》第三季节目录制,这是继《2019我要上春晚》之后该团队再次亮相央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