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工资

更新时间:2022-03-01 13:24

“晒工资”,原来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匿名把自己的收入公布出来。此种做法不称之为“亮工资”、“说工资”,而是称之为“晒”,确实是比较准确、形象。“晒” 本身就是在阳光下进行,具有公开性,这与当今流行的“阳光操作”、“阳光工程”等词语的比喻意义吻合。

人物评价

简介

“晒”,《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太阳的光和热照到物体上。”但是看到“晒工资”,你可千万别以为是领到的工资(纸币)被弄湿了给放到太阳下面去“晒”。“晒工资”已经成为当今网络的流行趋势了,在应用写作中也常有涉及。那么“晒工资”是什么意思呢,请先看两则标题:例1: 网上晒工资,透出啥心理 (2007年2月8日《南通日报》)

例2:“晒工资”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2007年2月9日《江海日报》)

释义一

例1的文章中举出一例:“在中国的门户网站上,一位网民贴出自己的收入:我是一名普通电力职工,工资卡上的实发月工资数是3052元,年底还有8000元的奖金。普通职工比中层(干部)一年少拿将近3万元。”

读到这里,读者才懂得这里的“晒工资”,“晒”本身就是在阳光下进行,具有公开性,这与当今流行的“阳光操作”、“阳光工程”等词语的比喻意义吻合。现实生活中,当别人问到你的工资收入时,出于多种原因,自己一般会回答得比较模糊,有的还不真实。网上“晒工资”就不同了,因为是匿名,数字比较真实,又能满足人们的交流和偷窥心,所以“晒工资”很快在网上流行起来。特别是到了春节前夕,“晒工资”已发展为“晒年终奖”、“晒春节加班费”、“晒压岁钱”等,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

流行

“晒工资”这一新语词之所以能进一步流行开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运用者具有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如果“晒工资”只是成了发泄怨愤的渠道,甚至成为扭曲心理的刺激物,那它也就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

民生焦虑

人气可观

“男人的钱包、女人的年龄”,被人视为现代职场中的两大秘密,不过在网络上,很多人正热衷于把自己的详细收入甚至日常开支都展示出来,网民们给它起了个生动的名字——“晒工资”。登录一些门户网站和知名论坛,“晒工资”的帖子比比皆是,点击量和人气都极为可观。作为职场两大秘密之一的工资,所以被拿到网络里公开地“晒”,无非缘自两大原因:

收入敏感

一是生活负担的加重引起的收入敏感。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按说会越来越淡化人们对工资收入的敏感度。但由于教育、医疗、住房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扩大,居民由此产生的强烈支出预期,不仅是对整体消费需求的抑制,还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新三座大山”的出现,使得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实惠大打折扣,部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不能公平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收入愈低的居民,其生活负担感愈重,负担感愈重对收入的敏感度就愈高——“晒工资”是这种敏感的直接体现。

心理焦虑

二是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的心理焦虑。不久前关于改革的大争论,尽管意见分歧、利益对立,但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改革过程中贫富差距过大,公平分配应提到议事日程。就工资层面的分配而言,表现突出的是城乡、地域、行业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因为有着太多的人为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也最为强烈。尤其是尽享垄断红利的垄断行业,员工畸高的收入由令人艳羡渐入令人愤慨。而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上,与行政性开支过大、经济建设性投资过多同时出现的,是公共服务的支出太少,由此造成民生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薄弱环节,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演变为社会政治问题。虽然从2006年7月1日,我国开始了以“限高、稳中、托低”为原则的新一轮工资改革,但如何实现公平分配,仍然是一篇没有破题的大文章。在这样的背景下,网上“晒工资”盛行,其实是许多人心理焦虑的自然流露和发泄。

所以,与其说“晒工资”是展示职场秘密,到不如说“晒工资”是“晒”出了人们对分配公平的关注,“晒”出了人们对民生问题的焦虑。

目的动机

职场动机

自从北大副教授阿忆于2006年9月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以来,晒工资在网络上蔚然成风。根据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有2769名网民参加的调查显示,47.5%的人上网看过工资条,还有8.4%的人 “逢条必看”。那么,晒工资体现了晒客们什么样的职场动机,又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哪些问题呢。

劳资谈判

有人“晒工资”,就有人逼老板涨工资。据有关媒体报道,广西某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最近就不断接到下属增加工资的要求。据了解,加薪压力的来源就在于有职工综合比较分析了网上下载的其他城市同行业工资条,还有不同城市的物价水平,乃至几年来的物价上涨速度,认为工资过低。同样,广西某事业单位的员工还采用了网络联系、“集体怠工”的方式,给中高层领导施加压力,起因是通过“晒工资”一线工作人员发现,自己比中层管理干部收入少了近2万元。

通过晒来的工资条和老板讨价还价,听起来挺理直气壮的:同样的行业同样的岗位,别人赚那么多,凭什么我赚那么少,而事实却是,只凭网上的工资条就要求加薪,就过高估计了网上工资条对薪酬的指导价值。专业薪酬调查公司太和顾问公司李磊认为,晒工资的好处在于市场信息的透明化,但缺点在于单纯比数字没有太大意义。即使是同一职位,一个100人规模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与万人规模的同等职位的薪酬也相去甚远。

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其工资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同,这样会导致相同行业在不同经济类型间工资水平的差异。事实上,尽管是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待遇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简单的以个案作为参照,就只能造成心理的失衡。

专业的薪酬调查应该建立在同一尺度之下。我国的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会定期发布工资指导价位,这种指导价位都是政府部门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系统地调查各个行业的薪酬水平得出的数据,代表着一个地区整体的薪酬水平,可以供该地区企业和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参考。而网上工资条提供的工资信息即便是排除网友的虚报,也往往容易使人忽视其地区差异,因此很难说得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比如有网上工资条显示,广东东莞一位中学老师扣除所有费用的月收入为2444.2元,此外还有课时费300元左右,每个季度奖金2000元,加上年终奖10000元,也算收入不菲,而山东一名普通高中老师的“工资条”显示月收入只有1674元。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不同,所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有很大差别,因此不同地区的行业平均工资差异很大,这本来是极为正常的,以此为由要求加薪理由也不充分。

职业规划

因为看过别人工资条而导致的跳槽念头在职场中也有一定的市场。职场网高级职业咨询师白玲曾经指出,职业人着迷于“晒工资”并非真正无法忍受待遇低的事实,而是需要一个能让自己信服和平衡的说法,一个对未来的预期。而在我国的三资及民营企业里,在外国管理理念影响下的工资保密制度已经形成习惯,所有员工都实行“背对背”工资制度,不允许去打听其他同事的收入,也不能随意把自己的收入透露给同事或是外人。因此他们在横向对比,估计自我价值实现程度时会遇到一定困难。

而上网“晒工资”解决了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带来的麻烦,为他们自我定位、自我规划提供了舞台。正是因为跳出了真实身份的五指山,“晒工资”的风潮才能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各色职业、职位的工资条都不难找到。在一些“晒工资”的网站上,从公务员到董事长、女秘书,从职场新人到外企“金领”,几乎各行各业的薪酬标准都被爆料。发布者不仅主动公布行业、职业、从业年限,还把基本工资、职务补贴、工资津贴、奖金、通讯补贴、保险金、扣税等一一罗列,最终还注明实发金额。如此一来,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相对稀缺的中高级人才难免要暗自衡量,一位被猎头高薪挖走的黄先生就在网上指出,网上工资条虽说有虚假的成分,但多数是可信的,可以作为“跳槽”的参考。

有关专家认为,工资条的公开肯定会导致企业留人难度的增大,但“晒工资”现象的产生本身就说明了当前许多企业和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做到位。尽管保密的工资制度是一种惯例,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家对这种制度就欣然认可。很多企业害怕由工资泄露导致的攀比,并不愿意与员工开诚布公地沟通 。在薪酬管理上的不透明化,比较容易引起组织内部的不满情绪或者潜在的不平衡,这种情绪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容易打击组织内部的士气,形成离心的企业氛围。从这个意义上,通过在网上晒工资条把这股怨气发出来未必不是好事,但作为员工也应该意识到,就算“晒工资”晒出了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也要谨慎从事,因为对管理者而言他们很多时候是在冒风险培养员工,在员工没有创造出达到企业标准水平的价值的时候,企业是亏本的。因此,关注和参考网上的工资条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判断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

两大争议

争议一:是否具有真实性

由于网络发言是匿名行为,对一些人所晒工资的真实性的质疑不断。有一位北京的公务员网友称自己在中央机关工作了30年、“混到副部级”的父亲的工资是“杂七杂八的加起来2000多元不到3000元”。

他的意见立刻遭到反对,一位名为“铁血勇士”的网友称其没有代表性。“我在浙江一德国公司上班,对这边的工资状况还有点了解。感觉楼主说的和现实差距好远。”

争议二:涉嫌泄露商业秘密

在网上所晒的工资条中,一些“金领”网友的收入备受关注。对此,广州一家美资500强企业的一位员工对记者表示,新员工刚进公司时就被“教育”过,不能把工资向外界透露,否则会有相应的处罚。

广州某律所李坚律师说,薪酬是企业的商业秘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行业内的人才竞争力,若公开的工资单泄露了所在的企业不愿意公开的秘密,其员工将面临被追究责任的处境。

合理方式

其实与其让员工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披沙拣金,还不如企业自己动手解决薪酬系统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年跳槽率超过30%,而在美国一个成熟企业的人才年流动率仅在5%-10%之间。似乎每个打算跳槽的人都认为下一份工作的酬劳肯定比这份要好,这似乎并不能简单被认为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为什么我们的员工就认为一定能在同行业中找到更高薪酬的相同职位呢,中国薪酬调查网CEO赵建爽认为,员工们总感觉到能找到更高的薪酬,那是因为企业和企业间没有参照系数,如果同行间待遇差不多,人们自然就不会因为待遇问题而盲目跳槽了。

世界500强企业中,相同行业的企业薪酬水平几乎是相同的,彼此间的落差很小。究其原因,国外企业对薪酬报告的合理运用不可忽视。一般来说,薪酬报告由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制作,他们与数量巨大的企业签订协议,企业给出自己的薪酬数据,人力资源公司以优惠价出售针对该企业的薪酬报告。由于薪酬报告汇集了上百家企业的薪酬数据,统计出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比较准确,企业把自己的薪酬向中间水平靠拢,就足以保证自身人才流动率的稳定性。

此外,适度增加薪酬体系的透明度也不失为改进劳资关系的好办法。实际上已经有外国公司意识到,对于薪酬信息的交流可以激发员工对自己酬劳的满意程度,对公司更加忠诚,对管理更加信任等等。对于善于借鉴外国管理经验的国内企业来说,这也许是另一种面对“晒工资”挑战的方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