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00:08
在二十世纪中叶美苏冷战时期,当美国人正为“赢得战争、丧失和平”的局势而沮丧时,麦卡锡主义应运而生。1950年2月9日,威斯康星州初出茅芦的参议员麦卡锡宣布,他手上已经掌握了国会内部共党奸细的大批材料,由此利用美国民众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发动了一场对共产主义者的政治迫害运动。而莫罗和他的同事们却不愿屈从于政治和舆论压力,力图戳穿麦卡锡的谎言。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该片片名来自不满麦卡锡主义做法的美国新闻广播业先锋爱德华·莫罗停止广播活动时的标志性话语和自掏腰包在《纽约时报》做广告揭露麦卡锡时用的标题。
将偶像爱德华·R·莫罗的经历拍成电影是克鲁尼一直以来的愿望,但他并不打算将影片拍成纯粹的人物传记,于是选取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一段举世瞩目的政治风波作为背景,让人物作为载体呈现历史和电视业的变迁。为了精确起见,克鲁尼请来当年被麦卡锡迫害的海军飞行员麦洛、制片人弗雷德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莫罗团队中的两位记者共同探讨剧本。
该片制作成本为7500万美元,为了减低预算,克鲁尼为影片编写剧本仅仅收取1美元的报酬,他还将自己12万美元的导演报酬重新投入了制作费用中。克鲁尼也在影片中演了一个角色,他的薪酬也按照演艺工会的最低标准收取。
影片是用彩色胶片在灰白布景中拍摄完成,经过后期处理才成为纯粹的黑白影像。片中莫罗的节目台词很多都取自当年讲稿,而片中麦卡锡的画面则全部来源于当时的录像。影片使用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特征,如在摄影棚内吸烟、偏分的发型和风靡的爵士乐,为了做到这些,克鲁尼请来了许多剧中人物的原型来到拍摄现场作为参考并进行指导,他们每天都要询问这些人哪里做的不对或缺了什么东西;演员还被要求每天看很多50年代的报纸、电影和电视节目,揣摩当时人们说话做事的方式。
影片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摄影棚内花了30天完成。拍摄过程中因为惧怕克鲁尼的脊椎病会导致影片“流产”,为影片投保的保险公司一度紧缩政策。为了让保险公司放心,克鲁尼抵押了自己价值700万美元的豪宅。
克鲁尼要求莫洛曾主持过的电视节目《马上看》的现场完全重现出来并设计成能从任何角度拍摄,甚至连每天早上送来的报纸都是按20世纪50年代的式样制作。克鲁尼每天都会很仔细地检查细节并找原型人物核对。
2005年9月1日,《晚安,好运》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召开发布会,导演乔治-克鲁尼,主演大卫·斯特雷泽恩、帕特丽霞·克拉森出席了发布会。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晚安,好运》显然是一部在适当的时机拍摄的适当的影片(《纽约邮报》评)。
勇气、正义、良知都不是《晚安,好运》的重点。乔治·克鲁尼把镜头推近个人在政治风暴中扮演的角色,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大相径庭的心理状态,丝毫不比悬念电影逊色。影片删繁就简,直接对准事件旋涡中心的人物。麦卡锡和坚持为良知和正义呐喊的新闻主播的心理都是真实的。纪录片和影片本身的镜头穿插出现,真实感强烈。该片是对人性的一次真实的凝视,其中还包含了对于新闻言论自由和电视文化的思考。男主角大卫·斯特雷泽恩不是在演新闻主播,无论从说话的方式,眼神,小动作,还有坚持的心理状态,他早就变成了那个人。电影中配角的设置也颇局匠心(新浪娱乐评)。
克鲁尼在《晚安,好运》中通过哥伦比亚电视台的内部运作情况,细腻地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纽约新闻界的景象,但他仍然过分执着于视觉风格。影片观感迷人,但让人无法不被它其中蕴涵的肖像学和段落论引开本因针对其中心议题的吸引力(东方早报评)。
《晚安,好运》用一些新闻演播室中的即兴表演片段制造出了真实的混乱和狂热感,使整部影片有了一种粗砾的纪录片感觉(时代人物周报评)。
《晚安,好运》是一部正邪不两立的政治片,片中全是直播间与办公室之间穿梭的室内戏,所有的肢体动作简化为两样:抽烟与时事开讲。这是一部难得的具有业务水平交流指导意义的好电影(新闻晨报评)。
乔治·克鲁尼在《晚安好运》中舍弃了一切商业元素,以平实的镜头推进告诉观众整个事件真相。他以快节奏的推进方式叙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塑造了一群精彩的正义的新闻战士的形象。乔治·克鲁尼也同时给胜利的结局加上了一些质疑色彩。该片整体质量也算得上是上乘,在克鲁尼的镜头下,电影的紧张情绪完全被体现了出来,情节设置扣人心弦(网易娱乐评)。
在整体结构上,《晚安,好运》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整部影片没有外景,导演在细节和人物造型上下了不少功夫,精细地捕捉到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神韵,以纪实的方式炮制出一段怀旧的影像(凤凰娱乐评)。
《晚安,好运》是一部机智到狡猾的电影。第二次当导演的乔治·克鲁尼在主题上直击现代社会中媒体人的责任,野心勃勃;在叙事上淡化戏剧冲突,克制而冷静;在画面上则极尽黑白影像之魅力,从潜意识里赢得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内容和形式的强烈对比,成就了这部影片(南方都市报评)。